与陆氏“雅集”品牌的合作谈判,在苏清颜设定的框架内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晚颜”工作室内部,也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来自苏晚。经历了身世真相的冲击和接连商业风波的淬炼,她变得更加沉静、通透,也更具主动性和责任感。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蘇苏颜交代的任务或者专注于自己的绣绷,开始更多地思考“晚颜”的未来和苏绣传承的更深远意义。
一天,她主动找到苏清颜,提出了一个想法。
“清颜姐,我在想,‘晚颜’不能只有我们两个人,或者只依靠几位老师傅。”苏晚的眼神明亮而认真,“蘇绣的传承,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而且,我记得你曾经说过,想帮助更多像我以前一样,可能没有太多机会,但热爱这门技艺的女孩。”
蘇清颜看着她,眼中流露出鼓励:“继续说。”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开设一个公益性质的‘晚颜刺绣研习班’?”苏晚将自己的构想娓娓道来,“初期规模不用大,可以面向一些对苏绣有兴趣、有一定天赋但可能家境普通的年轻女孩,或者甚至是下岗女工。我们可以提供免费的初级培训,由我和几位老师傅轮流授课。如果其中有特别优秀、也真心热爱这一行的,我们可以吸收进工作室,作为学徒重点培养。”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这样,一方面可以为苏绣培养后续人才,避免技艺断层;另一方面,也能给一些需要机会的女性提供一条可能的出路。这……这也算是‘共生’的一种实践吧?”
苏清颜静静地听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和感动。她看到苏晚不仅技艺在精进,心智在成熟,更难得的是,她的胸怀和视野也在不断开阔,开始从“小我”走向“大我”,真正理解了“传承”二字的重量。
“这个想法非常好!”苏清颜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这才是‘晚颜’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我们能给这个行业和社会带来的、超越商业利润的独特价值。”
她立刻与苏晚一起,细化这个计划。她们商定,研习班初期招收五到八名学员,由“晚颜”工作室免费提供基础工具和材料,利用工作室的非工作时间进行授课。苏清颜负责从“清爷”的运作资金中拨出一笔专门的款项,作为研习班的初期运营和师资费用,并利用她的人脉,寻找合适的生源渠道。
消息一经放出,虽然范围不大,但还是引起了一些关注和报名。来报名的女孩们,背景各异,有美院的学生,有从小跟着奶奶学过一点的农村姑娘,也有想寻求转行机会的都市白领。她们眼中对苏绣的好奇和渴望,让苏晚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研习班开课的第一天,苏晚站在小小的讲台前,看着下面几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心中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她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独自刺绣的女孩,她成了传承链条上新的一环,要将从陈奶奶那里学来的、融汇了自己心血的技艺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她开始讲解最基础的针法,声音虽然还带着一丝青涩,却异常认真和耐心。她走下讲台,手把手地纠正学员的姿势,分享自己练习时的心得和走过的弯路。她的平和与真诚,很快赢得了学员们的尊敬和喜爱。
苏清颜偶尔会在一旁安静地观察。她看到苏晚在教学中,对苏绣的理解似乎也在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看到那些学员因为掌握了一个新针法而露出的兴奋笑容;看到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流淌着一种薪火相传的温暖与希望。
她知道,这一步棋走对了。这不仅是在为“晚颜”培养人才,夯实根基,更是在苏晚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责任、关于传承、关于更大世界观的种子。
这颗种子,将伴随着她和“晚颜”一起成长,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荫蔽更多的人。而她们与苏明远的斗争,与陆时衍的合作,其最终意义,不也正是为了守护这片能够自由生长、传承创新的土壤吗?
传承的新芽,已然破土。它们或许稚嫩,却蕴含着无限生机,指向一个更为广阔和充满希望的未来。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