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非遗学院”的创立,以及《山语》系列所带来的持续性文化震撼,如同在全球文化艺术的湖面上投入了两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商业与时尚的范畴,开始触及更核心的文化话语权与文明对话的层面。
学院首届招生引发的全球性关注,只是一个开始。随后,学院成立的“清晚世界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发布的首份年度报告——《全球濒危技艺保护现状与创新路径白皮书》,以其详实的数据、深刻的洞察与前瞻性的建议,迅速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各国文化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紧接着,由学院发起并主办的“文明互鉴·未来共创”国际高端论坛,更是成为了年度文化盛事。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顶尖学者、策展人、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议题从最微观的针法技艺比较,到最宏观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保护战略,讨论之深入、碰撞之激烈,前所未有。苏清颜作为理事会主席的开幕致辞,冷静而深刻地阐述了“非零和博弈”的文化发展观;苏晚则主持了一场关于“传统技艺如何成为当代社会创新催化剂”的圆桌讨论,她以《山语》系列和月亮山项目为案例,娓娓道来,逻辑清晰,气场从容,让众多国际大咖为之侧目。
论坛期间,学院与哈佛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签署了联合培养与研究的战略协议;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机构达成了藏品研究、展览合作的意向。这意味着,“清晚”所倡导的融合创新模式,正在被世界最主流的学术与艺术殿堂所接纳和认可。
更深远的影响是观念上的。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和设计师开始认真审视自身文化传统,尝试类似的跨界融合,“清晚模式”成为一种被广泛借鉴和讨论的现象。而苏清颜和苏晚,也从成功的中国企业家和艺术家,逐渐被视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创新与文明对话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封盖着联合国徽章印章的邀请函,被郑重地送到了苏清颜的办公桌上。邀请她作为主讲嘉宾之一,出席下一届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并就“私营部门在促进文化理解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发表演讲。
拿着这份沉甸甸的邀请函,苏清颜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广阔的城市天际线。她知道,“清晚”已经站上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影响力的舞台。她们的努力,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企业的成长,或是一种技艺的存续,而是在参与塑造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与创造性的全球文化图景。
世界的回响,如此清晰而洪亮。这既是肯定,更是责任。她与苏晚携手开创的道路,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并悄然改变着许多人对于传统、对于创新、对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固有认知。她们的征途,已然是星辰大海,而她们的灯火,也正在为更多寻求文化出路的探索者,照亮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