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太极殿。
李世民一身戎装,手持象牙笏板,步履沉稳地走出队列,跪倒在地。
“儿臣,秦王李世民,有本启奏父皇!”
李渊看着自己这个战功赫赫的儿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儿有何事,但说无妨。”
“父皇!”李世民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河北刘黑闼,狼子野心,勾结突厥,再犯我大唐疆土,所过之处,生灵涂炭。数位朝廷大将,皆在其手下败北,我大唐军威,受损,百姓,受苦!”
“儿臣,身为天策上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岂能坐视贼寇横行,百姓遭难!”
“在此,儿臣恳请父皇,准儿臣挂帅,亲率天策府精锐,北上征讨,不破刘黑闼,誓不还朝!”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所有人都没想到,李世民刚刚回到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要主动请缨,去啃刘黑闼这块最硬的骨头。
这……是何等的魄力!何等的忠勇!
李渊龙颜大悦,当场就欲应允。
然而,一个声音,却在这时响了起来。
“父皇,儿臣,有异议!”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太子李建成,从队列中走出,同样跪倒在地。
“哦?建成,你有何异议?”李渊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李建成看了一眼身旁的李世民,脸上带着一丝“兄友弟恭”的关切笑容,说道:“父皇,二弟刚刚从江南归来,鞍马劳顿,理应好好休养。河北战事,非同小可,岂能让二弟再次冒险?”
“更何况,二弟身为天策上将,执掌京畿防务,责任重大。若他离京,长安防务,岂不是会出现空缺?还请父皇三思!”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听起来全是为了李世民和长安的安全着想。
但明眼人都能听出其中的深意。
这是在阻止李世民,再次立功!
魏征站在一旁,心中暗赞太子这番话说得巧妙。既表现了自己的“仁爱”,又给李世民戴了一顶“不顾大局”的高帽。
李渊也陷入了犹豫。
建成说得,不无道理。世民确实是太累了,而且长安的防务,也确实重要。
就在这时,李世民再次开口了。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
他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为国尽忠,何来劳顿之说?若因个人安逸,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那臣,枉为父皇之子,枉为大唐之臣!”
“至于长安防务……”李世民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自信和骄傲,“有太子殿下和齐王殿下在,长安城,固若金汤。儿臣,相信太子殿下,一定能守护好我们的都城。”
他把皮球,又踢了回去。
你若再说长安防务重要,岂不是在说自己,连一个都城都守不住?
李建成被噎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好!好一个‘为国尽忠’!”李渊猛地一拍龙椅,站了起来,“我李渊,有你这样的儿子,实乃我大唐之幸!”
“传朕旨意!”
“封秦王李世民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天策府及各路兵马,共计十万,即日开赴河北,征讨刘黑闼!”
“朕,在长安,等你的捷报!”
“儿臣,领旨!谢父皇!”
李世民,成功了。
他用一场看似冒险的请缨,不仅再次赢得了出征的机会,更是在满朝文武面前,将自己的“忠勇”和太子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看着身旁,脸色铁青的李建成,心中,一片平静。
他知道,这场战争,他不仅要赢在战场上,更要赢在,朝堂之上。
……
退朝后,李世民回到天策府,立刻开始调兵遣将。
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大将,个个摩拳擦掌,准备随主公,再创辉煌。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则在为他,处理着出征前的一切政务。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然而,就在大军开拔的前一夜,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名负责传递军报的传令兵,在城门口,被东宫的卫兵,以“形迹可疑”为由,给扣了下来。
从他的身上,搜出了一份……伪造的军报。
那份军报上,赫然写着:秦王已与江南士族秘密结盟,待平定河北之后,便挥师南下,以“清君侧”为名,直取长安!
消息,立刻传到了宫中。
李渊看着那份伪造的军报,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他可以容忍李世民功高震主,但他绝不能容忍,有人要谋反!
“来人!”他怒吼道,“传朕旨意!”
“秦王出征一事,即刻停止!”
“命太子李建成,立刻查清此事!若有半点虚假,朕定要那秦王,付出代价!”
一场,由东宫精心策划的,惊天阴谋,在李世民即将踏上征途的前一刻,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向他,当头罩下!
天策府内,刚刚还在为出征而兴奋的众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瞬间,如坠冰窟。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这一次,他还能化险为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