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周,林野的书桌抽屉里多了个蓝色文件夹,封面写着 “高考注意事项”—— 是林建国用公文纸手写的,从 “2B 铅笔要削成六角形(涂卡更快)” 到 “每场考试结束别对答案(影响下一门)”,甚至连 “考场附近三家餐厅的菜单(避开辣菜和生冷)” 都列得清清楚楚。
“都是网上查的,随便写写,” 林建国把热好的牛奶放在桌角,假装看窗外的树,“你妈说考场空调可能冷,给你带了件薄外套,叠在书包最外层。”
林野翻开文件夹,最后一页夹着一张老照片 —— 是他初中第一次参加辩论比赛的合影,照片里他举着奖状,林建国站在身后,嘴角藏着没忍住的笑。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不管考成什么样,爸都为你骄傲。”
“爸,” 林野抬头,看见父亲耳尖又红了,忍不住笑,“谢谢您的‘随便写写’,比网上的攻略详细多了。”
“少贫嘴,” 林建国转身走向厨房,声音却软了,“明天早上六点叫你,煮了你爱吃的蔬菜粥。”
高考前一天,互助小组的伙伴们约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最后一次复习。苏晓带了一叠自己画的 “知识点漫画”,把历史时间线画成 “古代人物朋友圈”,把数学公式嵌进 “美术调色盘”;赵玥带来了画廊刚送的解压橡皮,每人一块,上面印着 “加油” 的卡通图案;陈阳则整理了 “考场应急方案”,从 “文具坏了怎么借” 到 “身体不舒服怎么报备”,条理清晰得像辩论社的流程表。
“我爸明天要去外地出差,特意提前一天回来陪我考试,” 苏晓摸着漫画纸,眼里闪着光,“他说等我考完,陪我去看美术学院的校园开放日。”
“我妈已经跟画廊约好了,等我考完就签长期合同,” 赵玥捏着解压橡皮,笑得腼腆,“她说以后我的画,她来当‘经纪人’。”
林野看着大家的笑脸,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开会时,每个人都带着 “怕被父母发现” 的犹豫。现在,他们终于能坦然说出 “我喜欢的事”,身后还有了支持的目光 —— 这才是 “破笼” 最珍贵的收获:不是挣脱了谁,是找到了 “敢喜欢” 的底气。
高考第一天,林野走进考场前,林建国忽然拉住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红包:“你奶奶给的,说能沾点喜气,里面就一块钱,别嫌少。”
林野捏着温热的红包,看见母亲站在不远处,举着手机录像,眼眶红红的。他挥了挥手,转身走进考场 —— 不再像以前那样怕 “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而是想着 “要为自己的哲学梦再拼一把”。
每场考试结束,校门口都能看见互助小组的身影。苏晓会递来冰镇的绿豆汤,赵玥会塞来画着笑脸的便签,陈阳会笑着说 “别想了,下一门更重要”。家长们也渐渐熟络起来,林建国和苏晓爸爸讨论 “美术学院的就业前景”,周惠兰和赵玥妈妈交流 “怎么帮孩子平衡兴趣和学习”,曾经的 “对立”,早已变成了 “同行” 的温暖。
高考结束那天,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一群人坐在咖啡馆里,没人提 “考得怎么样”,只聊 “暑假要做什么”—— 苏晓要去美术学院写生,赵玥要筹备个人画展,陈阳要开发一个 “学习兴趣平衡” 的小程序,林野则计划把互助小组的故事整理成小册子,“说不定能帮到更多像我们以前一样的人”。
查分那天,林野的手有点抖。林建国和周惠兰坐在他身边,大气都不敢喘。屏幕跳出分数的瞬间,周惠兰先哭了 —— 比人大哲学系的录取线高了三十分,加上自主招生的二十分加分,稳稳能上。
“我就说你没问题,” 林建国拍着他的肩膀,声音有点哑,却笑得比谁都开心,“明天咱们去北京,提前看看人大的校园,顺便尝尝你之前说的那家‘哲学系学长推荐的炸酱面’。”
互助小组的群里炸开了锅 —— 苏晓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赵玥被北京服装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录取,陈阳拿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通知书,王浩也考上了本地的重点大学物理系。大家约好周末一起去学校,把 “互助小组” 的牌子挂在曾经的活动室门口,旁边贴了张纸条:“如果你也在为‘喜欢’和‘期待’纠结,别怕,我们都曾是你 —— 慢慢来,会有人懂你,陪你。”
周末的学校里,阳光正好。林野看着伙伴们在活动室里贴照片 —— 从第一次开会的犹豫,到辩论赛的并肩,再到高考后的笑脸,每一张都闪着光。林建国和几位家长也来了,手里提着刚买的饮料,林建国还特意带了相机,说 “要给你们拍张‘毕业照’,以后想起来也有个纪念”。
拍照时,林野站在中间,身边是笑着的伙伴,身后是温柔看着他们的家长。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和父亲吵架的场景 —— 那时他攥着《逻辑学导论》,父亲摔着成绩单,谁也不肯退一步。而现在,父亲站在镜头外,举着相机,眼里满是骄傲。
“爸,” 林野走过去,递给他一瓶水,“谢谢您愿意‘看见’我的喜欢。”
林建国接过水,笑着拍了拍他的头:“该谢谢的是你 —— 是你让我明白,父母的‘爱’,不是把你塞进我觉得‘对’的壳里,是帮你把喜欢的路,走得更稳。”
夕阳下,一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林野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所谓‘破笼’,从来不是打破谁的期待,是和爱你的人一起,把‘期待’变成‘陪你奔赴’的勇气。真正的自由,是你敢选热爱的路,而有人敢站在你身后,说‘我陪你走’。”
合上笔记本,林野抬头看向远方 —— 北京的秋天在等着他,哲学系的课堂在等着他,伙伴们的未来也在等着他们。那些曾经困住他们的 “以爱为名的牢笼”,早已在理解与陪伴中,变成了通往辽阔天空的台阶。
而他们这群 “破笼之雀”,终将带着彼此的祝福,带着家人的期待,飞向更遥远、更明亮的未来。这个盛夏,不是结束,是属于他们的 “新开始”—— 关于热爱,关于理解,关于和爱的人一起,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