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破笼之雀
本书标签: 校园 

第十一章 京城初居与千里牵挂

破笼之雀

九月的北京飘着桂花香,林野拖着行李箱走进人大校园时,手机里正循环播放着母亲周惠兰的语音:“被套要每周晒一次,食堂别总吃辣的,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宿舍 —— 我跟你爸说了,每天要跟你视频。”​

他笑着把手机揣进兜,抬头看向哲学系的迎新横幅,红底黄字的 “欢迎探索思想的星空” 格外醒目。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苏晓抱着画架朝他挥手:“林野!我跟赵玥的宿舍就在你隔壁楼,以后周末可以一起去 798 艺术区!”​

赵玥举着刚买的糖葫芦跑过来,糖霜还沾在嘴角:“我妈昨天给我寄了一大箱山楂,说让我分给你们 —— 她现在天天跟你妈视频,比我们还熟。”​

三个少年站在银杏树下笑闹时,林野的手机又响了 —— 是林建国的视频电话。镜头里的父亲穿着西装,背景是办公室的文件柜:“到学校了?宿舍怎么样?有没有人跟你抢柜子?食堂饭菜贵不贵?”​

“爸,都好,” 林野把镜头转向宿舍方向,“四人寝,上床下桌,柜子很大,食堂一顿饭十块钱就能吃饱。”​

“十块钱?能有营养吗?” 林建国皱起眉,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我跟你妈商量了,每个月给你多加五百块生活费,别委屈自己。对了,晚上十点必须视频,我要查你在不在宿舍。”​

林野刚想说 “大学不用查寝”,就看见母亲凑到镜头前,眼眶红红的:“小野,你第一次离开家,要是想家了就跟妈说,妈随时能去北京看你 —— 我把你冬天的羽绒服都装在快递里了,明天就能到。”​

挂了电话,苏晓笑着递给他一颗糖葫芦:“我妈也这样,昨天跟我视频时,非要让我拍宿舍的插座位置,说怕我用大功率电器跳闸。”​

“我爸更绝,” 赵玥咬着糖葫芦笑,“给我寄了个定位器,说‘怕你在京城迷路’,我偷偷给塞行李箱最底层了。”​

林野嚼着酸甜的山楂,忽然想起高考后父亲熬夜整理的 “北京生存攻略”—— 从地铁线路图到医院挂号流程,手写了满满三页纸,最后还夹了张银行卡,说 “应急用,别告诉你妈”。他原以为高考结束、拿到录取通知书,父母就能真正 “放手”,却忘了二十年来的牵挂,哪能说断就断。​

开学第一周,林野的生活被 “视频查岗” 填满。每天晚上十点,林建国的视频电话准时打来,先让他转着镜头看宿舍一圈,再问 “今天上了什么课”“有没有跟同学吵架”“食堂的菜有没有放香菜”—— 父亲总记着他不吃香菜,却忘了大学食堂可以选菜。​

周惠兰的快递更是源源不断。先是十斤东北大米,说 “食堂的米不如家里的香”;接着是二十包榨菜,说 “怕你吃不惯北方菜”;最后居然寄来一床厚重的棉被,附言 “北京冬天冷,宿舍暖气靠不住”—— 可九月的北京,白天还穿着短袖。​

“我妈昨天跟我视频,说要给我寄腌酸菜,” 苏晓抱着林野的棉被笑,“我说宿舍没冰箱,她居然说‘那我每周寄一次,一次寄一斤’。”​

林野把棉被叠好放进衣柜顶层,刚转身,手机又响了。这次是母亲的语音,带着哭腔:“小野,你爸今天跟我吵架了,说你昨天视频时眼神躲闪,肯定是在外面瞎玩 —— 他非要明天去北京,说要‘实地考察’你的宿舍。”​

林野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他昨天视频时没躲闪,只是在赶哲学导论的作业,偶尔低头看了眼笔记本而已。他回拨视频电话,镜头里的林建国正坐在沙发上擦眼镜,假装看报纸,耳朵却竖得笔直。​

“爸,您别来,” 林野放柔声音,“下周末我们有哲学系的迎新辩论赛,我是一辩,到时候直播给您看 —— 您要是来了,反而影响我准备。”​

“辩论赛?什么辩题?有没有把握赢?” 林建国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放下报纸凑到镜头前,“我跟你说,辩论要抓对方的逻辑漏洞,别像高中时那样,总跟我讲大道理……”​

周惠兰悄悄给林野发微信:“你爸就是想你了,又不好意思说 —— 他昨天翻你的高中辩论视频,翻到半夜。”​

林野看着屏幕里滔滔不绝的父亲,忽然想起高三时父亲熬夜帮他改辩论稿的样子。他笑着说:“爸,这次辩题是‘年轻人应先追求热爱还是先稳定’,我准备用您帮我整理的就业案例当论据 —— 到时候您可得给我加油。”​

“那当然,” 林建国的嘴角忍不住上扬,又很快绷住,“行了,我不去北京了,但你必须每天视频,辩论赛要提前给我发流程表。”​

挂了电话,林野收到陈阳的消息:“我爸昨天给我导员打电话,问我‘有没有逃课去网吧’,导员都笑了 —— 你们家也这样吗?”​

林野回复:“一样,我妈要给我寄腌酸菜,我爸要去北京查寝。”​

陈阳发来一个 “苦笑” 的表情包:“我发现咱们爸妈都一样,嘴上说‘支持独立’,心里却放不下 —— 我打算下周带他们云逛校园,每天拍点课堂视频,让他们放心。”​

林野眼前一亮,立刻在互助小组群里提议:“咱们搞个‘给爸妈的校园 vlog’,每天拍点上课、食堂、图书馆的日常,让他们知道咱们在好好生活。”​

苏晓第一个响应:“我可以画‘校园生活漫画’,把上课、画画的场景画下来,我妈肯定喜欢!”​

赵玥回复:“我妈现在喜欢看艺术展,我可以拍 798 的画展视频,跟她分享 —— 她之前总说‘画画没用’,现在居然跟我讨论色彩搭配。”​

接下来的日子,林野的 vlog 成了家里的 “固定节目”。他会拍哲学课上老师举的 “苏格拉底辩论” 例子,拍食堂里十块钱的两荤一素,拍图书馆里埋头写作业的同学 —— 每次视频时,林建国都会拿着笔记本记,比如 “哲学课要预习”“食堂二楼的番茄炒蛋不错”,周惠兰则会截图保存 vlog 里的画面,打印出来贴在冰箱上。​

原以为这样能缓解父母的焦虑,可十月初的一个周末,林野刚从辩论赛赛场下来,就看见宿舍楼下站着两个熟悉的身影 —— 林建国穿着西装,手里提着保温桶;周惠兰裹着风衣,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 林野又惊又喜,连忙跑过去。​

“你上周辩论赛直播,我看见你黑眼圈重,” 周惠兰拉着他的手,摸了摸他的脸,“我跟你爸商量了,趁周末来北京,给你炖了鸽子汤,还带了你爱吃的韭菜盒子。”​

林建国把保温桶递给他,假装看远处的树:“我…… 我是来北京开会,顺便来看看你。对了,你宿舍卫生怎么样?我得检查检查。”​

走进宿舍,林建国先是翻了翻林野的书桌,看有没有 “没用的小说”(其实是哲学专著),又打开衣柜,检查羽绒服有没有晒过,最后甚至蹲下来看床底,看有没有堆积的脏衣服。周惠兰则忙着铺床,把林野叠好的被子重新展开,又铺上新带来的床单:“这床单是我新做的,纯棉的,睡着舒服。”​

林野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心里又暖又无奈。他知道他们是想他,可这种 “无微不至” 的牵挂,总让他觉得呼吸有些沉重 —— 就像高中时的监控摄像头,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晚饭时,林建国突然说:“我跟你妈商量了,等你毕业就回咱们市,我已经托人帮你找好了市图书馆的工作,稳定,离家近。”​

林野手里的筷子顿了顿。他以为高考后的理解、辩论赛后的支持,能让父亲接受他 “留在北京” 的想法,却没想到父亲早就为他规划好了 “退路”。​

“爸,我想留在北京发展,” 林野放下筷子,语气平静却坚定,“哲学系的老师推荐我参加明年的‘全国大学生哲学论坛’,要是能拿到奖,说不定能保研 —— 我想在思想领域多做些探索。”​

“探索?能当饭吃吗?” 林建国的声音拔高,“市图书馆的工作多好,朝九晚五,有编制,还能照顾我跟你妈 —— 你留在北京,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们老了谁照顾?”​

周惠兰连忙拉着丈夫的手:“老林,有话好好说,小野刚上大学,别逼他……”​

“我不是逼他,是为他好!” 林建国甩开妻子的手,看向林野,“你别忘了,当年要不是我支持你学哲学,你能考上人大吗?现在翅膀硬了,就想甩下我们了?”​

林野看着父亲泛红的眼眶,心里忽然一酸。他想起高三时父亲熬夜查哲学系就业案例的样子,想起高考后父亲帮他改自主招生推荐信的样子 —— 父亲的爱从来没变,只是这份爱里,藏着太多 “放不下”。​

“爸,我不是想甩下你们,” 林野放缓声音,“我留在北京,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想给你们更好的生活 —— 等我稳定了,就把你们接来北京,咱们在北京安家。”​

“北京房价那么高,你怎么安家?” 林建国的语气软了些,却还是皱着眉,“我跟你妈算了,你要是回咱们市,三年就能买房;留在北京,十年都未必能付首付。”​

“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林野拿出手机,翻出哲学论坛的报名通知,“您看,这个论坛有很多高校和企业的评委,要是能表现好,说不定能拿到实习机会 —— 我想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

林建国看着通知上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沉默了很久,终于叹了口气:“行,我不逼你,但你必须每个月跟我汇报一次‘进展’—— 要是明年没拿到实习机会,就得听我的,回市里工作。”​

周惠兰笑着打圆场:“这就对了!咱们慢慢来,小野这么有主见,肯定能行!对了,我明天要去给你买羽绒服,北京冬天冷,不能冻着。”​

那个周末,林野带着父母逛了人大校园。在哲学系的报告厅里,林建国看着墙上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忽然说:“当年我要是能上大学,说不定也会学哲学。”​

林野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等我放假回家,咱们一起看哲学书,我给您讲苏格拉底的故事。”​

送父母去火车站时,周惠兰偷偷塞给林野一个信封:“这里面有五千块钱,你爸让我给你的,说‘在北京别委屈自己’—— 他就是嘴硬,其实比谁都担心你。”​

火车开动时,林野看见父亲站在车窗边,朝他挥手,眼眶红红的。手机里收到父亲的消息:“辩论赛视频我录下来了,反复看了三遍,你一辩的开篇很有逻辑 —— 加油,别让爸失望。”​

林野站在月台上,看着火车消失在远处,手里攥着温热的信封。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他忽然明白,父母的 “焦虑” 从来不是 “控制”,是二十年来习惯了 “把你护在身边”,突然放手,心里空落落的。​

回到宿舍,苏晓和赵玥正等着他。“叔叔阿姨走了?” 苏晓递给他一杯热奶茶,“我妈刚才跟我视频,说你妈哭了一路,怕你在北京受委屈。”​

“我爸也这样,” 赵玥坐在床边,晃着腿,“上次我妈来北京,回去后天天跟我视频,说‘看见你画画的样子,就知道你没选错’。”​

林野喝着热奶茶,打开电脑,在 “哲学论坛报名表” 上填下自己的名字。屏幕右下角弹出陈阳的消息:“我爸同意我留在北京做小程序开发了!咱们以后可以一起在北京奋斗!”​

窗外的月光照进宿舍,落在书桌上的哲学课本上。林野想起父亲在火车站挥手的样子,想起母亲塞信封时的眼神,忽然在笔记本上写下:“成长不是‘挣脱牵挂’,是让牵挂你的人,慢慢相信‘你能走好自己的路’。”​

他知道,关于 “留在北京还是回家” 的矛盾,不会就此结束。但就像高中时用逻辑化解家庭矛盾、用辩论赢得理解一样,这次他也会用行动证明 —— 他能在热爱的领域站稳脚跟,也能把父母的牵挂,变成 “一起走向更好未来” 的勇气。​

而千里之外的家里,林建国正坐在沙发上,反复看着林野的辩论赛视频,在笔记本上写下:“北京的房价虽高,但儿子的梦想更高 —— 再攒点钱,说不定能帮他付个首付。”​

周惠兰凑过来,指着屏幕里的林野,笑着说:“你看咱们儿子,站在台上的样子,多像当年第一次参加辩论比赛时 —— 眼里有光,心里有底气。”​

客厅里的灯光暖融融的,映着夫妻俩温柔的笑。他们或许还会焦虑,还会忍不住 “查岗”,但那份 “放不下” 的牵挂里,早已多了一份 “相信”—— 相信他们的儿子,能在京城的星空下,走出属于自己的、亮堂堂的路。

上一章 第十章 高考陪伴与盛夏圆满 破笼之雀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二章 挫折来袭与对抗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