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的图书馆比往常热闹些,期末将近,不少学生抱着复习资料占座。林野熟门熟路往三楼靠窗的位置走,却看见自己常坐的椅子上搭着件米白色针织外套,桌上摊着一本摊开的《瓦尔登湖》英文原版,旁边放着杯还冒热气的热可可。
他愣了愣,想起上周把一叠哲学论坛的英文参考文献放在这个位置,压在《存在与时间》下面,想着今天来整理。难道是有人占座时,不小心把他的书挪走了?
林野刚想弯腰找自己的资料,身后忽然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带着点急促:“不好意思!这个位置……”
他回头,撞进一双亮闪闪的眼睛 —— 女孩扎着低马尾,发梢别着支银色钢笔,手里抱着厚厚的英语专业课本,脸颊因为快步走有点泛红。看见林野,她愣了一下,随即指着桌上的书:“这是我的位置,我早上放了外套占座的。”
“抱歉,” 林野连忙退开,“我上周把资料放在这儿了,想着今天来取,没看见你的外套,以为没人。” 他蹲下身,在桌子底下和旁边的书架缝隙里找,却没看见那叠英文参考文献的影子。
女孩也跟着蹲下来帮忙找,手指划过书架底层时,忽然 “呀” 了一声:“是不是这个?” 她递过来一叠用回形针别着的纸,封面写着 “哲学论坛英文文献摘录”,正是林野要找的。
“对!就是这个!” 林野接过资料,刚想说谢谢,却看见女孩手里还拿着另一叠纸 —— 封面是他的名字,写着 “哲学与社区矛盾解决路径”,是他上次落在这儿的论文草稿。
而女孩这时也发现了问题,她看着自己手里的论文,又看了看林野手里的文献,忽然笑了:“好像…… 我们的东西拿混了。” 她从自己的课本里抽出一叠英文笔记,递给林野,“这是你的吧?我早上整理资料时,发现夹在我的《英语演讲与口才》里了。”
林野接过笔记,果然是他的字迹,上面还画着哲学概念的思维导图。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可能上次收拾时太急,不小心夹错了。你的东西……”
“在这儿呢!” 女孩从林野的资料里抽出一叠印着英文的纸,上面写着 “英语演讲比赛演讲稿: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这是我准备下周演讲比赛的稿子,还想着怎么找哲学相关的观点支撑,没想到跟你的资料混在一起了。”
两人坐在桌旁,把混在一起的资料一一分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纸上,林野看见女孩的演讲稿里,在 “梭罗的哲学思想” 那部分画了问号,旁边还写着 “需补充具体案例”。
“你也对哲学感兴趣?” 林野忍不住问。
女孩点点头,喝了口热可可,眼睛弯成月牙:“我叫许知夏,英语专业大二的。这次演讲比赛想聊‘文学里的哲学内核’,但找案例时总觉得差点意思,刚才看你的论文里提到‘社区矛盾中的哲学应用’,感觉能借鉴。”
“我叫林野,哲学系大一的。” 林野把自己的论文草稿往她那边推了推,“你要是需要案例,这里面有几个社区老人的真实故事,比如用‘换位思考’化解婆媳矛盾,或许能跟梭罗的‘简朴生活’观点结合起来。”
许知夏眼睛一亮,立刻拿起笔在演讲稿上批注:“这个好!我之前总想着从书本里找案例,没想到生活里的例子更鲜活。对了,你的英文文献里,有关于‘哲学与日常生活关联’的内容吗?我想引用几句英文原文,让演讲更有说服力。”
林野翻了翻资料,找出几页标着重点的文献:“这几篇提到了‘哲学不是象牙塔学问’,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很适合你的演讲 ——‘Philosophy is not about answers, but about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in life’。”
许知夏连忙掏出笔记本记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林野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忽然想起苏晓画画时的专注,赵玥设计界面时的投入 —— 原来不管是什么专业,为喜欢的事努力的样子,都格外有感染力。
两人聊着演讲稿的修改思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许知夏看了眼手机,忽然想起什么:“糟了!我约了同学去食堂占座,今天有我最爱的番茄牛腩!” 她连忙收拾东西,却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热可可,洒了一点在林野的资料上。
“对不起对不起!” 许知夏赶紧掏出纸巾,帮林野擦资料,脸上满是歉意。
“没事,就一点,不影响。” 林野接过纸巾,笑着说,“你快去吧,别让同学等急了。”
许知夏点点头,把自己的演讲稿和林野的论文草稿叠在一起,递给他:“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要是你有时间,能不能帮我看看演讲稿的逻辑?我也可以帮你核对英文文献里的翻译,有些专业术语可能我更熟。”
林野接过纸条,上面写着许知夏的微信和电话,字迹清秀。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也写在纸条背面:“没问题,我今晚看完给你发消息。”
许知夏抱着课本跑向楼梯口,快到门口时又回头,朝林野挥挥手:“谢谢你的资料!下次请你喝热可可!”
林野看着她的背影,手里捏着那张纸条,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他翻开许知夏的演讲稿,在 “生活中的哲学” 那部分,看到她刚才写的批注:“从林野的论文里找社区案例 —— 真实、有温度。”
中午和陈阳、苏晓一起吃饭时,林野把早上的事说了。苏晓立刻凑过来:“英语专业的女生!还喜欢哲学!这不就是‘灵魂伴侣’的雏形吗?”
陈阳也跟着起哄:“下次约出来一起吃饭啊,咱们互助小组正好缺个英语好的,以后翻译资料就靠她了!”
林野笑着摇摇头,却把许知夏的演讲稿拿出来给他们看:“她准备演讲比赛挺认真的,我帮她看看逻辑,顺便让她帮忙核对英文文献,算是互相帮忙。”
下午的助教课结束后,林野在办公室里看许知夏的演讲稿,在需要补充案例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了社区调研里的故事。他想起许知夏说 “生活里的例子更鲜活”,忽然觉得,这次意外的相识,不仅帮许知夏解决了演讲的难题,也让他自己更坚定了 “哲学要走进生活” 的想法。
晚上,林野把修改后的演讲稿发给许知夏,还附了几个社区案例的细节。没过多久,许知夏回复了:“太感谢了!这些案例比我找的书本例子好多了!我帮你核对了英文文献,把几个翻译不太准确的专业术语标出来了,在附件里。”
林野打开附件,看见许知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修改建议,还在旁边写了 “更符合哲学学术表达” 的备注。他忽然觉得,这种 “互相帮忙” 的感觉很舒服,没有刻意的讨好,只有对彼此专业的尊重和支持。
他回复:“谢谢!修改得很专业。下次有机会,再跟你聊‘文学里的哲学’。”
许知夏很快回复了个 “笑脸” 表情:“好啊!我知道学校旁边有家书店,有很多英文原版哲学书,下次可以一起去。”
林野看着手机屏幕,忽然想起早上图书馆里的阳光、热可可的香气,还有许知夏认真批注的样子。他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意外的交集,有时会带来新的视角 —— 就像英语里的哲学,文学里的生活,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窗外的月光落在纸上,林野合上笔记本,决定明天去图书馆时,带一杯热可可 —— 不是为了谁,只是觉得,这样的冬日里,一杯温暖的热可可,或许能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美好。
而他不知道的是,许知夏此刻也在对着电脑,把林野提供的社区案例,小心翼翼地融入演讲稿里。她看着屏幕上 “Philosophy is in life” 这句话,忽然觉得,这次演讲比赛能不能获奖已经不重要了 —— 重要的是,她认识了一个能跟她聊 “哲学与生活” 的朋友,这比任何奖项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