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汉家天下
本书标签: 穿越 

《汉家天下》(番外篇3)

汉家天下

隆兴五年的清明,应天府的雨丝裹着暖意,打湿了秦淮河畔的青石板。杨墨踩着湿漉漉的桥面走过,看两岸酒肆里穿汉服的书生正对着新出的《隆兴历》争论,忽然想起刚登基时,满城百姓对着峨冠博带露出的惶恐眼神。

"陛下,户部的账册核完了。"户部尚书周延儒撑着油纸伞追上来,怀里的账册渗着墨香,"江南织造局今年的云锦产量,比前明巅峰时还多三成。"

杨墨接过账册翻了两页,指尖停在"海外贸易"一栏:"吕宋的白银,怎么只运来五千两?"

周延儒的伞沿滴下水珠:"郑经在台湾设了市舶司,说是要'均分海利'。"

御书房的烛火燃到三更,杨墨还在看郑经送来的《台海通商策》。案头堆着的海图上,吕宋岛被朱笔圈了三个圈——那是西班牙人囤积白银的港口。"传朕旨意,"他忽然对侍立的太监道,"让杨珊朵的水师去马尼拉'巡查'。"

马尼拉港的西班牙总督正指挥黑奴搬运银元,忽然望见海平面上驶来十二艘挂着"明"字旗的福船。杨珊朵站在旗舰甲板上,看着望远镜里慌乱的西洋人,忽然想起利玛窦说过的"大航海时代"。

"告诉他们,"她对通事道,"要么按隆兴三年的协议分账,要么我们自己动手搬。"

西班牙人最终屈服时,杨珊朵正对着海图测算航线。"从这里到墨西哥,"她用红笔划出一条弧线,"比绕好望角近五千海里。"通事忽然指着远处的帆影:"公主,是郑经的船队!"

郑经的坐船"镇海号"靠拢时,杨珊朵正让士兵往舱里搬银元。"妹妹这是替陛下'讨账'?"郑经笑着递过酒杯,酒液里晃着他新剃的发髻——按杨墨的新规,汉人男子需束发,但可留一尺余长。

"我是来送海图的。"杨珊朵推过一幅《太平洋航线图》,"陛下说,台海贸易要'三分归公,七分归商'。"郑经的手指刚触到图上的马尼拉,她又补充道,"包括西班牙人的银元。"

云南的澜沧江边,李定国正指挥僰人架设藤桥。对岸的缅甸土司派人送来象皮地图,用朱砂标出了产玉的矿脉。"告诉莽白,"他对使者道,"今年的贡品要加三百斤翡翠,否则就断了他们的盐路。"

藤桥落成那日,有个穿藏袍的喇嘛求见。"达赖喇嘛愿向大明称臣,"喇嘛展开一卷唐卡,画上的雪山下,明使正与藏人歃血,"只求陛下赐'文殊皇帝'的封号。"

李定国看着唐卡上熟悉的永乐年号,忽然想起杨墨说过的"多封众建"。"回去告诉活佛,"他指着地图上的拉萨,"封号可以给,但要允许我们在打箭炉设茶马司。"

应天府的国子监里,徐光启的孙子徐景贤正带着学生观测星象。铜制的浑天仪在阳光下转动,刻度盘上同时刻着天干地支与西洋星座。"今日木星过宫,"他对围观的学子道,"按《隆兴历》推算,该是'岁在寿星'。"

忽然有小吏来报:"徐大人,礼部说您的历法'混杂夷术',要参您一本。"

徐景贤冷笑一声,举起手中的《崇祯历书》:"让他们去参。去年预报日食,是谁的历法差了两刻钟?"

杨墨在朝会上看到弹劾徐景贤的奏折时,正把玩着新铸的望远镜。"传徐景贤来,"他对太监道,"朕要他用这东西给百官讲讲月食。"

当徐景贤在太和殿前架设起望远镜,让百官轮流观测月面的环形山时,杨墨忽然指着西方:"那里有个叫伽利略的西洋人,也在看月亮。"他顿了顿,"朕已让利玛窦去信,请他来大明当钦天监顾问。"

山东的登州卫,戚金的儿子戚明正在操练新式火器营。三百名士兵分三排站立,前排举火铳,后排装弹药,轮流齐射时,铅弹在靶场上犁出一道道沟。"这叫'三段击',"他对观摩的将领道,"比戚家军的鸳鸯阵还厉害。"

忽然有探马奔来:"将军,朝鲜送来急报,倭寇在釜山登陆了!"

戚明展开朝鲜世子的手书,墨迹里混着血污:"倭酋德川家光派了两万武士,说是要'夺回征韩故地'。"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的话:"对付倭寇,要用他们看不懂的法子。"

釜山港的倭寇正忙着搬运粮草,忽然听到阵后传来轰鸣。回头时,只见二十门红衣大炮正喷吐火舌,营帐在爆炸声中飞上天。戚明站在山头,看着溃散的倭兵被明军的骑兵追杀,忽然对身边的朝鲜将领道:"告诉你们国王,把济州岛借给大明当水师基地。"

应天府的织造局里,苏州来的绣娘正用西洋染料绣《万国来朝图》。画面中央的太和殿前,波斯使者牵着狮子,欧洲传教士捧着自鸣钟,最显眼的是个穿西装的荷兰人——他是来求开海禁的。

"陛下说,"管事太监指点着绣品,"要把吕宋的银矿、爪哇的香料都绣上去。"绣娘们忽然笑起来,原来画面角落有个穿汉服的西洋女子,正跟着宫女学包粽子。

杨墨来看绣品时,那西洋女子正用生硬的汉语解释:"我是葡萄牙总督的女儿,想嫁给大明的航海家。"杨珊朵恰好进来,闻言打趣道:"那得先学会说'天工开物,有容乃大'。"

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盛,杨墨却在看徐景贤新制的温度计。玻璃管里的水银柱随着日光升降,管壁标着从"一寒"到"九暑"的刻度——这是徐景贤融合《礼记》与西洋刻度的发明。

"今年的汛期会比往年早。"徐景贤指着温度计,"按星象推算,长江中下游会有暴雨。"杨墨忽然起身:"传朕令,让河道总督加高大堤,调二十万石粮食到安庆。"

七月的长江果然泛滥时,安庆府的官仓早已备足了赈灾粮。杨墨站在决口的堤坝上,看着士兵用"束水攻沙"的古法堵缺口——那是潘季驯《河防一览》里的法子,却配上了新造的铁制夯机。

"陛下,"河道总督抹着脸上的泥水,"南京送来的水泥真管用,混着石子就能堵缺口。"杨墨望着远处的帆船,忽然想起利玛窦说的罗马水道:"明年我们修水泥堤,从汉口一直到扬州。"

台湾的热兰遮城里,郑经正与荷兰人谈判。桌上的《台海贸易协定》用汉文和荷兰文写着:荷兰人可在大员设商馆,但需缴纳"明廷关税"。

"我们与西班牙人打仗时,"荷兰总督敲着桌子,"你们的水师却在马尼拉发财!"郑经忽然笑了,指着窗外正在卸货的商船:"那些船上有你们要的生丝,比从日本买便宜三成。"

当郑经把签好的协定送回南京时,杨墨正在看徐景贤的新历书。"告诉郑经,"他在批复上写道,"让荷兰人帮忙造三桅快船,朕要去勘察澳洲。"

应天府的科举放榜那日,榜首的举子竟是个穿布衣的农家子。杨墨在金銮殿召见他时,见这名叫宋应星的青年捧着《天工开物》的手稿,手指因常年打铁布满老茧。

"陛下,"宋应星跪在地上,手稿上的活字排版还沾着油墨,"臣不求做官,只求陛下推广新的冶铁法。"杨墨接过手稿,翻到"灌钢法"那页时,忽然想起汉代的《考工记》:"朕让你管工部的火器局。"

火器局的工匠们第一次见到"高炉图"时,宋应星正用黏土捏模型。"这样炼出的钢,"他指着模型的夹层,"能做枪管,射程比红夷大炮还远。"有老匠师质疑时,他当场用新钢打造的铳管试射,铅弹穿透了三寸厚的木板。

杨珊朵来视察时,正赶上宋应星试爆新火药。"这比'神火飞鸦'厉害十倍,"她看着炸开的石靶,忽然道,"能不能装在火箭上?"宋应星眼睛一亮:"公主是说......像利玛窦说的西洋火箭那样?"

隆兴六年的冬至,杨墨在天坛祭天。当他宣读《告天文书》时,忽然望见东南方的天空掠过一道火光——那是宋应星与杨珊朵试验的"飞天火箭",箭身上还写着"大明隆兴"。

祭典结束后,杨墨留在圜丘旁,看着落日把影子拉得很长。"还记得刚到这个时代时,"他对身边的杨珊朵道,"我们连红薯都种不活。"妹妹正用望远镜看远处的钦天监,那里的浑仪与西洋望远镜并排而立。

"哥,"杨珊朵忽然道,"利玛窦说欧洲在打仗,叫'三十年战争'。"她指着海图上的好望角,"要不要派船队去看看?"

杨墨望着渐暗的天色,忽然想起郑和宝船上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传朕旨意,"他转身走向御辇,"组建'万国使船',带《永乐大典》的抄本去欧洲。告诉他们,大明愿意和所有国家通商,但谁要是敢来犯境......"

御辇碾过积雪时,他的声音被风卷向远处:"就用宋应星的火箭,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南京城的夜市正热闹起来,穿圆领袍的商人与戴儒巾的书生讨价还价,西洋传教士在路边教孩子算术,卖糖画的老汉正用铜勺画一艘三桅船——那是孩子们央求的"去澳洲的宝船"。杨墨掀开车帘,看灯火在秦淮河上晃成一片金河,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朱元璋当年想要的"太平盛世"。

上一章 《汉家天下》(番外篇2) 汉家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