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号:ULC-WAR-002
保密级别:最高级(仅限地联战略指挥部核心成员查阅)
记录时间:2050年3月15日(第一次布鲁克战争战后信息补录完成日)
记录主体:地球联合政府(以下简称“地联”)
一、布鲁克帝国核心装备技术解析(补录版)
1. “木卫一”型通用作战机甲(代号:Luna-1)补录信息
(1)实战缺陷与地联针对性战术
- 核心缺陷验证:经第三次西伯利亚会战、京城战役战场残骸拆解确认,其膝关节能量板除“厚度仅8mm”外,能量传导线路暴露于装甲接缝处——地联后期研发的“穿甲燃烧弹+电磁脉冲弹”组合,可在500米距离内,先以电磁脉冲弹瘫痪能量板防护机制,再用12.7mm穿甲燃烧弹命中2发即可击穿,较前期战术效率提升60%。
- 战术克制案例:2048年9月雅加达外围阻击战中,地联“华南游击机甲小队”(12台Engred-2)利用城市废墟遮挡,先释放电磁干扰烟雾,再集中火力攻击3台“木卫一”膝关节,5分钟内击毁2台,自身仅损毁1台机甲,首次实现“以少胜多”。
(2)击毁记录与英雄人员
- 首台确认击毁者:陈轩铭(地联亚洲战区机甲部队上尉),2047年11月长湖保卫战。
- 作战过程:布鲁克3台“木卫一”突袭长湖物资仓库,陈轩铭率3台Engred-1机甲阻击。因常规火力无法击穿装甲,他驾驶机甲抵近至100米距离,以机甲左臂为诱饵吸引敌方火力,同时操控右臂20mm机炮连续命中首台“木卫一”膝关节能量板,最终击穿其反物质核心引发爆炸。
- 战后影响:此战为地联提供“木卫一”弱点实战数据,陈轩铭在战斗中被爆炸冲击波波及,双下肢神经严重受损,落下终身残疾,后转入战略指挥岗位。
- 批量击毁团体:地联“北极机甲突击连”(2049年第三次西伯利亚会战),累计击毁“木卫一”17台。
- 战术特点:依托西伯利亚雪原地形,采用“多线牵制+精准狙击”战术,由3台机甲吸引“木卫一”注意力,另外2台搭载改装后的152mm穿甲炮,远距离攻击其膝关节,平均每20分钟可击毁1台,成为战争后期对抗“木卫一”的标杆战术。
2. Uranus-1型重力战机(代号:G-1)补录信息
(1)基础参数修正与实战缺陷
- 基础参数补正:
- 速度:战场实测最大平飞速度1.6马赫(此前记录1.5马赫为理论值),俯冲速度可达2.1马赫,但持续时间不超过30秒(因无重力系统,高速飞行时机身承受压力上限为2.3马赫)。
- 装甲防护:机身外壳为“轻质合金”(硬度仅为地联战机钛合金的1.8倍),驾驶舱前部装甲厚度12mm,可抵御20mm航炮直射1发,侧面装甲厚度8mm,12.7mm机枪弹连续命中5发即可击穿。
- 武器系统缺陷:激光武器舱冷却时间为45秒(此前未记录),连续发射2次后需进入冷却状态,期间无法攻击,成为地联伏击的关键窗口期。
- 核心缺陷:无重力稳定系统,在海拔6000米以上空域飞行时,机身易受气流影响产生抖动,瞄准精度下降30%;且无法在复杂地形(如峡谷、城市建筑群)中高速机动,易被地面防空火力锁定。
(2)击毁记录与英雄人员/团体
- 单架击毁记录(争议性标注):川崎一秀(地联亚洲战区空军中尉),2048年6月港海空域作战。
- 官方记录(地联报纸公开版):川崎一秀率“忍士”编队6架F-45B战机,发现Uranus-1后,指挥编队实施“三角拦截”战术,由他驾驶战机绕至敌方尾部,发射2枚AIM-120导弹击中其发动机,成功击毁,成为“单人击落重力战机”的英雄。
- 档案补录(真实作战过程):此战实际为“忍士”编队6架战机协同作战,5架战机先后以自身为诱饵吸引Uranus-1火力,其中4架被击落,最后1架僚机以电磁脉冲弹瘫痪Uranus-1激光武器,川崎一秀趁机发射导弹击中其发动机。战后仅川崎一秀存活,地联高层为提振士气,对外简化为“川崎一秀指挥击落”,未提及其他牺牲人员。
- 批量击毁团体:地联“太平洋空军联防队”(2049年纽约大捷前),累计击毁Uranus-1 9架。
- 作战模式:依托航母编队的预警系统,在Uranus-1常用巡逻航线设置伏击圈,由4架F-45B战机组成“诱饵小队”,引诱Uranus-1进入冷却窗口期,另外6架战机搭载改装后的20mm航炮(配备穿甲燃烧弹),集中攻击其驾驶舱侧面装甲,平均每2架伏击小队可击毁1架Uranus-1,自身损失约3架战机。
3. 布鲁克初代装备技术局限性(基于远古文明破译率10%-20%)
- 核心技术瓶颈:因对木星远古文明科技破译率不足,布鲁克初代装备存在明显“技术断层”。
- “木卫一”反物质核心:仅能实现基础能量输出,无法调节功率,满负荷作战72小时后必须强制冷却,否则会出现能量泄漏(2048年雅加达战役中,3台“木卫一”因未及时冷却,自行发生爆炸)。
- Uranus-1导航系统:依赖远古文明残留的卫星信号,地联后期通过干扰该信号,使Uranus-1在陌生空域迷航率提升至40%(2049年川府空域作战中,1架Uranus-1因导航失灵,误闯入地联防空火力网被击落)。
- 量产能力限制:受限于破译技术,“木卫一”月产量最高仅12台,Uranus-1月产量8架,无法形成规模化作战优势,成为地联后期能逐步扭转战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地联针对性装备研发与战术演进(补录)
1. 机甲装备改装(针对“木卫一”)
- Angred-1机甲(实验型,后停止研发退役):搭载“152mm穿甲炮”(原为陆军反坦克炮),炮口初速1800m/s,配备钨合金穿甲弹,可在800米距离内击穿“木卫一”膝关节能量板;同时加装“电磁干扰模块”,能在1公里范围内干扰“木卫一”的多光谱探测器,使其探测范围缩减至3公里。
- 实战效果:2049年京城战役中,地联12台改装后的Engred-2机甲,仅用1小时就击毁布鲁克6台“木卫一”,自身无损失,较未改装前战力提升200%。
2. 战机装备改装(针对Uranus-1)
- F-45B战机改装版:
- 武器系统:加装“双联装20mm航炮”(原为地面防空炮),射速1200发/分钟,配备穿甲燃烧弹,可在500米距离内击穿Uranus-1侧面装甲。
- 电子系统:搭载“反重力信号干扰器”(基于俘获的Uranus-1残骸研发),虽无法产生重力场,但可干扰其飞行控制系统,使Uranus-1在高速飞行时抖动幅度增加50%,瞄准精度进一步下降。
- 实战效果:2049年纽约港外围空战中,地联19架改装后的F-45B战机,击毁3架Uranus-1,自身仅损失2架,首次实现“击毁数大于损失数”。
三、布鲁克科技破译进展(2049-2050)
1. 已获取的核心技术
- 从“木卫一”残骸中提取的反物质湮灭核心基础结构,地联科研团队已掌握15%的能量调节技术,预计2051年可应用于新一代机甲动力系统。
- Uranus-1的轻质合金冶炼工艺,已成功复制30%,可用于地联下一代战机机身制造,预计能使战机重量减轻25%,速度提升15%。
2. 未突破的技术瓶颈
- 远古文明“地脉能量汲取”技术(布鲁克在第二次西伯利亚会战中使用),仅获取部分设备残骸,核心原理仍未破解,无法实现能量转化。
- 反重力推进系统(Uranus-2配备,Uranus-1未搭载),因未获取完整设备,仅能通过战场观测推测其工作模式,暂无实质性突破。
四、档案备注
1. 本档案为ULC-WAR-001的补充文件,重点记录布鲁克初代装备实战缺陷、地联针对性战术及英雄人员真实作战记录,与ULC-WAR-001共同构成第一次布鲁克战争完整装备与人员档案。
2. 川崎一秀相关记录标注“争议性”,是因考虑到战后士气影响,地联官方未公开完整作战过程,本档案仅作为内部战略参考,不得外传至基层部队。
3. 后续若获取布鲁克更多装备残骸或技术资料,将归档至ULC-WAR-003,需重新申请查阅权限。
审核人:地联战略指挥部总参谋长
归档时间:205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