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也喜欢传统文化,我爸总在家写毛笔字,我妈做的桂花糕特别好吃。”林砚轻声说,像是在分享一个珍藏已久的秘密,“下次有机会,我带点给你尝尝。”
“那太好了,我最喜欢桂花味的东西了。”沈辞眼睛亮了亮,像个得到糖果的孩子,“院外那棵老桂树就是外婆当年种的,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开花,香得很。等周末有空,我带你去捡桂花,晒干了还能泡茶。”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古籍修复的技巧聊到喜欢的书籍,从古典乐聊到小时候的趣事,阳光慢慢从百叶窗的缝隙里移开,收音机里的古典乐换了一首又一首,空气里的桂香似乎越来越浓,缠绕在两人之间,温柔得让人不想离开。
离开修复室时,沈辞送林砚到门口,从口袋里摸出一片压平的桂花,递到他面前:“今天刚捡的,还带着香味,给你当书签吧。”那片桂花的花瓣呈浅金黄色,边缘有些卷曲,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林砚接过时,指尖又一次碰到了沈辞的手,这次他没有躲开,而是轻轻说了声“谢谢”,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往修复室跑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是送新到的工具,有时是借口“看看修复进度”,其实是想多见沈辞一面。每次去,沈辞都会提前泡好两杯温茶,一杯放在自己面前,一杯放在林砚常坐的位置上,茶里偶尔还会飘着一两片晒干的桂花,喝起来带着淡淡的甜香。
他们的互动越来越自然,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林砚会提前半小时到修复室,把沈辞常用的镊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工作台整理好;沈辞则会在下班路上绕到院外的老桂树下,捡几片新鲜的花瓣,夹在林砚的笔记本里。有时林砚加班整理工具清单,沈辞也会陪着他,两人坐在工作台前,一盏台灯亮到很晚,收音机里的古典乐低低地响着,偶尔交换一个眼神,不用说话,也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林砚第一次带沈辞见自己的朋友,是在一个周末的傍晚。他的朋友叫陈阳,是大学时的室友,性格开朗外向,也是少数知道他性取向的人。三人约在一家小小的火锅店,店里热气腾腾,空气中飘着牛油的香味。
“这位就是沈辞吧?林砚天天在我面前提你,说你修复古籍的手艺特别厉害。”陈阳一见到沈辞,就热情地打招呼,还不忘冲林砚挤了挤眼睛。
林砚的脸颊瞬间红了,连忙解释:“我就是觉得沈辞的手艺好,想让你认识一下。”
沈辞笑着拍了拍林砚的肩膀,对陈阳说:“你好,我是沈辞,经常听林砚提起你,说你很照顾他。”
那天的火锅吃得很热闹,陈阳话多,不停地聊着大学时的趣事,林砚偶尔补充几句,沈辞则安静地听着,时不时给林砚夹一块他喜欢吃的肥牛,眼神里的温柔藏都藏不住。吃到一半时,陈阳去洗手间,店里只剩下林砚和沈辞,气氛忽然变得有些微妙。
不喜勿喷~看完有什么不好的可以提出来 我尽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