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与记忆”主题展开展那日,沈昔盈特意将外婆接到了现场。老人穿着藏青色斜襟衫,拄着拐杖,眼神却亮得很,一进展厅就被正中央的话梅色披肩吸引,伸手轻轻摩挲着面料上的肌理,眼眶慢慢红了:“这纹路,和我当年晒的话梅一模一样啊。”
沈昔盈扶着外婆坐在藤编椅上,指着展墙上的文字介绍:“外婆,你看,这系列的灵感就是你院子里的话梅树。”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用面料边角做的迷你话梅挂饰,塞进外婆手里,“以前总嫌你晒话梅麻烦,要等好几天,现在才知道,慢下来的时光,才能酿出最真的味道。”
外婆攥着挂饰,指尖反复摩挲着纹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个铁皮盒:“这里面是我去年晒的话梅,一直给你留着。”盒子打开,酸甜的香气扑面而来,与展厅里的香薰交织在一起。周围几个观展的人被吸引过来,其中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看着铁皮盒,笑着说:“我小时候也跟着奶奶晒过话梅,要先洗干净、去核,再用白糖腌,最后铺在竹簸箕里晒,少一步都不行。”
正说着,苏晚带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过来,介绍道:“昔盈,这位是张师傅,做了四十年面料织造的老匠人,他说看了你的设计,想帮你升级面料的肌理感。”张师傅手里拿着一块样品布,上面的纹路比“话梅回甘”系列更立体,像极了话梅晒干后起皱的果皮:“我用了古法织锦的手法,加入了桑蚕丝,既保留了原来的柔软,又多了层磨砂感,更像话梅晒透后的样子。”
沈昔盈接过样品布,指尖传来细腻又带点颗粒感的触感,瞬间红了眼眶。她想起当初为了还原话梅肌理,自己反复试验却总觉得差点意思,如今张师傅的手艺,恰好补上了这份遗憾。“张师傅,太感谢了!”她哽咽着说,“我想把升级后的面料做成‘回甘续篇’系列,专门收录那些和老时光有关的设计。”
陈默举着相机,将这一幕定格下来——外婆攥着挂饰、张师傅展示样品布、沈昔盈眼里闪着泪光,画面里满是时光的温度。他走到沈昔盈身边,轻声说:“我刚才拍了外婆摸面料的样子,她的手和你的设计放在一起,就像时光在对话。”
展览过半,沈昔盈陪着外婆走到互动区,那里摆着竹簸箕、针线和面料边角料,供观展的人亲手做简单的话梅挂饰。一个小姑娘正跟着妈妈穿针引线,看到外婆,笑着递来一根针线:“奶奶,你也来做一个吧。”外婆点点头,戴上老花镜,笨拙却认真地穿针、打结,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
沈昔盈站在一旁看着,忽然觉得,这场展览早已超出了“设计”的范畴。它像一个时光容器,装着外婆的铁皮盒、张师傅的老手艺、陌生人的共同记忆,也装着自己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张师傅走到她身边,看着互动区的人群,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总追求快,却忘了有些东西,慢下来才能更有味道。你的设计,刚好提醒了大家这一点。”
夕阳透过展厅的落地窗,洒在“话梅回甘”系列作品上,升级后的面料在光影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外婆走到沈昔盈身边,拉着她的手说:“丫头,你看,这么多人喜欢你的设计,就像喜欢咱们家的话梅一样,这就够了。”
沈昔盈低头看着胸前的话梅核项链,又看了看身边的外婆、张师傅、苏晚和陈默,忽然明白,最好的“回甘”,从来不是独自绽放的光芒,而是有人懂你的坚持,有人陪你慢下来,把时光里的甜涩,一点点酿成永恒。
展览结束时,沈昔盈在留言本上写下:“时光不语,回甘自有期。”身后,张师傅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回甘续篇”的面料织造,陈默在整理关于老匠人、老时光的摄影专题,苏晚在对接“亲子回甘”的定制订单,而外婆,正坐在展厅的角落,继续缝制那个没做完的话梅挂饰。
属于“话梅回甘”的故事,还在时光里慢慢生长,带着老时光的温度,和新日子的甜,愈发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