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
本书标签: 历史 

崖海白旗:一夕换得万命生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

正月二十七的崖山,像是被上天罩了层厚重的灰纱。铅色云层低低压在海面上,风裹着雨丝斜斜抽打下来,砸在宋军战船的甲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也打湿了陆秀夫早已冰凉的官袍。他背靠着船舱的木柱,怀中紧紧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孩童温热的呼吸透过薄薄的龙袍贴在他的胸口,却让他的心沉得像坠了铅。

海面下暗流涌动,远处元军战船的影子已在风雨中渐渐清晰。张弘范率领的左军如银蛇般穿梭在浪涛间,船帆上的“张”字旗在风雨中猎猎作响;李恒的右军则如猛虎般从另一侧包抄,船头的撞角在昏暗光线下泛着冷硬的光。两支船队首尾呼应,像一把巨大的铁钳,缓缓向宋军的水寨合拢。

“宰相大人,元军快到了!”一名禁军将领跌跌撞撞地跑过来,甲胄上沾着血污,声音里满是绝望,“岸炮已经响了半个时辰,咱们的木石储备快用完了,不少战船都被打穿了……”

陆秀夫没有回头,只是轻轻拍了拍怀中赵昺的背。小皇帝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紧紧攥着陆秀夫的衣角,声音带着哭腔:“陆伯伯,我怕……”

“陛下莫怕,臣在。”陆秀夫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他抬头望向甲板,宋军将士们正举着残破的盾牌,奋力抵挡着元军的箭雨。有的士兵中箭倒下,立刻有人补上他的位置;有的战船燃起大火,士兵们却依旧死死握着兵器,不肯后退半步。可他心里清楚,这场仗,他们输定了。

宋军的舟师早已用巨索连在一起,本是为了“死战不退”,此刻却成了无法逃脱的枷锁。元军的炮火越来越密集,一艘艘宋军战船在爆炸声中倾斜、沉没,海面上漂浮着断裂的船板、散落的兵器,还有士兵们的尸体。雨水混着血水,将海面染成了浑浊的红褐色,那颜色刺得陆秀夫眼睛生疼。

“大人,元军攻进来了!”又一名士兵嘶吼着倒下,他的胸口插着一支羽箭,鲜血汩汩涌出。陆秀夫深吸一口气,缓缓站直身体,目光扫过混乱的战场,最后落在怀中懵懂的赵昺身上。他想起了临安城破时的仓皇,想起了文天祥被俘时的慷慨,想起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模样——或许,这就是宋室的结局。

他伸手擦了擦赵昺脸上的泪水,声音沙哑:“陛下,国已不存,臣当陪陛下共赴国难。”说着,便要弯腰抱起赵昺,走向船舷边翻腾的海水。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注:此处为船上脚步声的误写,应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左侧传来。陆秀夫猛地抬头,只见一艘蒙古哨船竟冲破宋军的防线,如离弦之箭般驶来。哨船的桅顶高悬着一面白旗,上面用工整的汉字写着一行字——

“大元皇帝仁旨:宋室无罪,愿降者生。”

那面白旗在风雨中格外醒目,像一道突如其来的光,照亮了混乱的战场。陆秀夫的动作僵住了,怀中的赵昺也停止了哭泣,好奇地望着那艘哨船。

紧接着,更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元军水寨的方向忽然响起整齐的呼声,数千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潮水般压过了炮声和厮杀声:“弃械者免死!幼帝可封海滨小国,不失祭祀!”

呼声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在海面上,传到每一个宋军将士的耳中。那些原本还在奋力抵抗的士兵,动作渐渐慢了下来;那些抱着必死决心的将领,脸上露出了迟疑的神色。他们打了这么久,为的就是保护幼帝,为的就是守住宋室最后的尊严,可若归降真能让幼帝活下去,真能让宋室的祭祀得以延续,这场死战还有意义吗?

陆秀夫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死死盯着那艘哨船,只见船头缓缓立起一个身影——竟是元军主将张弘范!这位素来以勇猛著称的将领,此刻竟解了甲胄,露出手臂上的旧疤,身边只跟着两名端着茶盘的童子,手中没有任何兵器。

张弘范隔着浪涛,向陆秀夫拱手道:“陆公,天下已非一家之物,然人命仍为天之所贵。大元皇帝有旨,赵氏可降,当待以宾礼。幼帝若归,可封海滨之地,仍享宗庙;百官若降,皆有官职俸禄,绝不亏待。”

陆秀夫望着张弘范坦荡的眼神,又低头看了看怀中的赵昺。小皇帝的眼中早已没了之前的惊惧,只剩下孩童的懵懂,他轻轻拉了拉陆秀夫的衣袖:“陆伯伯,他们说……可以让我活下去吗?”

那一刻,陆秀夫的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滚落,滴在赵昺的龙袍上。他想起自己年少时读《孟子》,曾对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句子心生向往,渴望能为天下百姓谋一份太平;他想起自己辅佐幼帝以来,日夜忧心的便是如何保全赵氏血脉,如何让百姓少受战乱之苦。可他之前竟偏执地认为,只有“殉国”才是忠臣的归宿,却忘了,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陛下……”陆秀夫的声音哽咽着,他缓缓放下赵昺,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是臣错了。若有一线生机,臣不该把你拖入沧波。”

他站起身,望向混乱的宋军阵中,高声道:“诸位将士,元主有旨,愿降者生,幼帝可保!今日之战,就此止戈吧!”

话音落下,海面上渐渐安静下来。先是一名士兵放下了手中的兵器,接着是第二名、第三名……到最后,越来越多的宋军将士放下了盾牌和刀剑,眼中的绝望被一丝希望取代。元军战船也停止了炮击,张弘范站在哨船上,望着这一幕,轻轻舒了口气。

风雨渐渐小了,铅色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一缕微弱的阳光洒在海面上,照亮了那面飘扬的白旗。陆秀夫牵着赵昺的手,缓缓走到船舷边,望向元军的方向。他知道,宋室的江山或许就此终结,但赵氏的血脉得以延续,无数将士和百姓的性命得以保全——这,或许比“殉国”更有意义。

远处的海面上,元军战船正缓缓靠近,张弘范派人送来的降书已递到陆秀夫手中。他展开降书,只见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善待宋室、不害百姓”的承诺清晰可见。陆秀夫抬起头,望向天边那缕渐渐扩大的阳光,心中忽然生出一丝释然。或许,这崖山的海,今日不会再染血;或许,这天下,真的要迎来太平了。

上一章 宸殿烛语:世祖的三道金诏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最新章节 下一章 崖山新渡:一纸仁诏换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