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
本书标签: 古代 

临安夜歌:帝王的无刃江山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

远处的更鼓楼传来三声梆子响,“咚——咚——咚”,浑厚的声响穿透临安的夜雾,落在凤凰山的城楼上。忽必烈刚转身要走,却被一阵清亮的童声截住了脚步。那声音脆生生的,裹着江南水乡的软调,顺着江风飘上女墙,钻进他的耳中——

“山下涛头怒,船里笑声温。但得官军不杀人,年年看月轮。”

是临安当地的小调,歌词直白得像孩子的心里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颂词都更让人心头发热。忽必烈停下脚步,侧耳静听,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他看见城下不远处的河岸边,两个扎着总角的孩童正坐在石阶上,一个手里摇着拨浪鼓,一个晃着腿,你一句我一句地唱着,身后不远处,他们的母亲正提着竹篮,笑着朝他们招手,竹篮里装着刚买的桂花糕,香气仿佛都随着歌声飘了上来。

这画面太寻常,寻常到在前世的记忆里从未出现过。前世的临安,别说深夜里敢让孩子在河边唱歌,便是白日里,百姓见了穿军装的人都要躲着走。那时的“官军”,在江南百姓眼中,是烧杀抢掠的代名词,是噩梦的开端。可如今,孩子的歌声里唱着“但得官军不杀人”,唱着“年年看月轮”,这简单的愿望,竟成了此刻最动人的告白。

忽必烈的指尖微微颤抖,他抬手摸了摸脸颊,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浸湿了颌下的髭须。那泪水不是悲伤,也不是感慨,而是一种卸下重负的释然——他终于做到了,终于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不再惧怕“官军”,不再恐惧战乱,终于能让孩子在深夜里安心唱歌,能让母亲带着笑容迎接归家的孩子。

他下意识地伸手探向腰间,指尖划过光滑的玉带,却摸不到前世那把镶金弯刀。那把刀,陪他征战了半生,斩过敌将,也沾过无辜者的血。前世的他,总以为刀能解决一切问题,能征服天下,能震慑百姓。可直到重生,他才明白,真正能守住江山的,从来不是刀光剑影,而是百姓口中的“官军不杀人”,是万家灯火里的笑声,是孩童口中的太平小调。

“陛下?”掌灯的小宦官见他驻足良久,眼眶泛红,忍不住轻声唤了一句。

忽必烈摇摇头,示意自己无事。他望着城下那两个仍在唱歌的孩童,看着他们被母亲牵着手,蹦蹦跳跳地消失在巷口,才缓缓收回目光。月光不知何时变得格外明亮,像一层薄薄的银纱,铺洒在临安城头的青砖上,蜿蜒着,流淌着,竟真的像一条银色的河。

他就伫立在这“河”中,玄色的龙袍被月光镀上一层柔光,少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多了几分寻常人的温情。风从钱塘江口吹来,带着潮水的气息,也带着城下夜市的烟火气——有酒肆飘来的黄酒香,有糕点铺传来的甜香,还有百姓们的说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大元最动听的乐章。

忽必烈想起自己重生那日,在大明殿的殿前,对着朔风许下的誓言:要当仁君,要善待百姓,要阻止崖山的悲剧。如今,他做到了。崖山没有浮尸十万,宋室宗亲得以保全,江南百姓免了三年徭役,蒙汉子弟能同坐一室读书,连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宋室忠臣,都能得到朝廷的祭祀。他用一种与前世截然不同的方式,“夺”下了这片万里江山——不是靠刀剑,而是靠宽柔;不是靠征服,而是靠民心。

远处的更鼓又响了一声,已是子时。临安城的夜市渐渐散去,街道上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只剩下城楼上的宫灯,还有天边的明月,依旧明亮。忽必烈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江南春日的清新,没有硝烟,没有血腥,只有安宁与平和。

他转身走下城楼,脚步比来时更轻快了些。宫灯的光在他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映在银色的月光里,像是在为他引路。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或许将来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只要他记得今夜的童声,记得百姓的期盼,记得自己手中“无刃”的誓言,就一定能守住这片江山,守住这万家灯火。

临安的夜,依旧宁静。钱塘潮声缓缓退去,月光下的城楼,只剩下宫灯的微光,还有那位帝王离去的背影——他没有带刀,却带着整个天下的太平。

上一章 临安夜语:帝王的城楼自省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江风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