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
本书标签: 古代 

巧技藏情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

伯颜的书房近来又添了几分雅致,书橱旁的博古架上,不再只有字画典籍,竟多了些精巧别致的小物件。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洒在架上,将那些玩意儿照得愈发鲜活。

老仆端着刚沏好的碧螺春进来时,正见伯颜坐在案前,指尖捏着一根朱红丝线,神情专注。丝线在他手中翻飞缠绕,时而穿扣,时而打结,不过半柱香的功夫,一只昂首翘尾的丹顶鹤中国结便初具雏形。这红线是前几日安抚临安百姓时,一位老妇为谢他护佑孙儿所赠,本是寻常物件,却被他玩出了花样。

“将军这手艺,比巷子里的巧手妇人还要精细。”老仆忍不住赞叹。伯颜抬头笑了笑,指尖轻轻摩挲着丹顶鹤的羽翼,语气带着几分淡然:“前日见宋地孩童腰间系着这东西,看了两眼便记下来了。汉家手艺,藏着不少门道。”他自幼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无论是排兵布阵的兵法要义,还是这些细碎的手工技巧,只需稍作留意,便能融会贯通。

说着,他放下中国结,取过一张洒金宣纸和一把小巧的银剪。剪刀在他手中灵活转动,纸屑如雪片般飘落,不过片刻,一幅“喜上眉梢”的窗花便剪成了——枝头喜鹊羽翼分明,梅花朵朵鲜活,连花瓣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是他昨日路过市集,见一位老汉摆摊剪纸,驻足看了半刻习得的。

他将窗花贴在窗上,阳光透过镂空处,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随后又从案下取出一匣细腻的青泥,这是他特意命人从江南运来的,黏性极佳。伯颜掰下一块泥团,在掌心揉搓片刻,指尖按压、塑形,时而用指甲勾出纹路,时而用竹片刻出细节。不多时,一只缩着脑袋的小乌龟便趴在了案上,龟甲的纹路深浅适宜,连眼睛都透着几分灵动。紧接着,他又捏出了蹦跳的兔子、振翅的蝴蝶、鸣叫的公鸡,不大的案头很快成了“百兽园”。

这些手工活儿,是他排解朝堂压力的法子。近来守旧派的非议愈发激烈,阿术联合几位宗室亲王,上奏说他“终日沉迷雕虫小技,荒废军务,沾染汉俗太深”,甚至暗指他私藏宋人物品、研习汉家技艺是别有用心。忽必烈虽驳回了奏折,却也召他入宫叮嘱“莫要授人以柄”。伯颜心中清楚,守旧派容不下他的喜好,更容不下陛下的汉化新政,可他实在放不下这些承载着汉家烟火气的技艺,更放不下陛下“四海归心”的嘱托。

傍晚时分,伯颜提着一盏灯笼,走到书房后的小暖阁。这里是他的“秘密工坊”,地上堆着些捡来的枯枝、木棍,还有他打磨光滑的竹片。暖阁中央,一座半人高的楼阁模型赫然矗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连窗棂的花纹

都细致入微,正是江南名楼滕王阁。

这模型他已拼了半月有余。那些枯枝木棍本是府中修剪花木时丢弃的,他见材质坚韧,便命人洗净晾干,再根据长短粗细分类,一点点打磨拼接。楼阁的飞檐是用削薄的竹片弯制而成,瓦片则是将细木棍截成小段,一一排列粘贴,连匾额上“滕王阁”三个字,都是他用细木片拼刻而成。

“将军,陛下派人传口谕,明日辰时入宫议事,谈及江南教化之事。”老仆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伯颜放下手中正在拼接的楼阁栏杆,目光落在那座滕王阁模型上,若有所思。他转身走到案前,将今日剪的窗花、捏的泥兽打包,又小心翼翼地取下那只丹顶鹤中国结,一并放进锦盒。他知道,明日议事,守旧派定会再提汉化的反对意见,而这些小物件,或许能成为陛下说服众人的佐证——汉家文化并非“无用之物”,它藏着百姓对生活的热爱,藏着治国所需的匠心与智慧。

次日入宫,忽必烈见他怀中抱着锦盒,好奇问道:“伯颜,你怀中藏的是什么?”

伯颜将锦盒呈上,打开时,殿内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忽必烈拿起那只丹顶鹤中国结,又看了看窗花与泥兽,最后目光落在那座滕王阁模型的微缩摆件上(他特意带了个小版),笑道:“朕竟不知你有这般巧技。”

“陛下,”伯颜上前一步,朗声道,“汉家技艺看似细碎,却藏着民生百态与匠心。臣研习这些,并非沉迷玩乐,而是想明白,汉家文化能传承千年,正因它根植于百姓,饱含对安定生活的期盼。我大元若想安定,便需接纳这份文化,方能赢得民心。”

一旁的阿术见状,虽想反驳,却看着那些精巧物件无从开口——连他身边的小孙子,都盯着那只泥兔子露出了向往之色。忽必烈抚掌大笑:“说得好!伯颜通透。传朕旨意,命人整理汉家手工技艺,编入《农桑辑要》续编,让百姓得以传习,亦让众臣知晓,文化无分胡汉,能安民心者,皆为有用之物。”

伯颜心中一松,望向忽必烈,眼中满是赤诚。他知道,自己藏在书房里的不仅是技艺与喜好,更是对天下安定的期盼。而这座未完成的滕王阁模型,终将在他手中完工,就像陛下与他一同推行的新政,虽前路多阻,却终将搭建起胡汉交融、四海归心的安稳江山。

几日后,忽必烈特意驾临伯颜府邸,当看到暖阁中那座完整的滕王阁模型时,不禁赞叹:“此等巧思,堪比能工巧匠。朕要将它摆在御书房,日日看着,提醒自己,治国当如这般,步步精细,处处留心民心。”

伯颜垂首行礼,目光扫过模型的飞檐,嘴角露出一抹释然的笑。窗外,春风拂过,带来庭院中花草的清香,也似带来了天下安定的讯息。他的那些“雕虫小技”,终究成了辅佐新政的一缕微光,照亮了胡汉相融的前路。

上一章 墨韵藏心 忽必烈重生之成为仁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