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刚过,京城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宫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边关的快马递来了捷报,萧策率领大军大败敌军,不仅收复了之前丢失的三座城池,还生擒了敌军主将,不日便会班师回朝。
消息传到长乐宫时,赵灵薇正缠着谢知鸢教她画元宵灯。听到捷报,她手里的画笔“啪嗒”一声掉在宣纸上,蹭出一大团墨渍,却顾不上心疼,拉着谢知鸢的手就往外跑:“谢姐姐!萧大哥要回来了!我们快去坤宁宫问母后,什么时候去城门迎接他!”
谢知鸢的心跳也骤然加快,指尖微微发颤。她跟着赵灵薇往坤宁宫走,沿途的宫女太监们都在议论捷报的事,脸上满是喜悦。到了坤宁宫,皇后正拿着捷报与太后分享,见两人进来,笑着招手:“你们来得正好,快看看,萧策这孩子没让咱们失望!”
赵灵薇凑过去抢过捷报,一字一句地念着,念到“生擒敌军主将”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萧大哥太厉害了!母后,我们一定要去城门迎接他!”
“自然要去。”皇后笑着看向谢知鸢,眼神里带着几分打趣,“鸢儿,你也去吧,萧策出征前特意嘱咐过,回来后想第一个见你。”
谢知鸢的脸颊瞬间泛红,低下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刺绣,小声应道:“全凭皇后娘娘安排。”
接下来的几日,宫里上下都在忙着准备迎接大军凯旋。内务府的人忙着装饰城门,御膳房的人则提前备下了庆功宴的食材,连京城里的百姓都自发地在街道两旁挂起了红灯笼,盼着大军早日归来。
李若薇也主动来找谢知鸢,帮着准备迎接的事宜。她手里拿着一匹上好的云锦,笑着说:“听闻萧将军归来时,你要去城门迎接,这匹云锦颜色衬你,你做件新衣裳穿去,也算是给萧将军接风。”
谢知鸢接过云锦,那是一抹淡淡的海棠红,质地柔软,色泽鲜亮,显然是精心挑选的。她心中一暖,轻声道谢:“多谢你,费心了。”
“咱们是朋友,客气什么。”李若薇拍了拍她的肩膀,“萧将军是大启的功臣,你是他惦记的人,自然要风风光光的。”
迎军那日,天气格外晴朗。谢知鸢穿着海棠红的新衣裳,头发上别着萧策送的海棠佩,站在皇后和赵灵薇身边,等候在城门楼上。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大家踮着脚尖,盼着大军的身影。
约莫辰时,远处终于传来了震天的鼓声和马蹄声。百姓们欢呼起来,纷纷踮起脚尖张望。很快,一支身着铠甲的大军出现在视线里,最前面的那匹白马上,坐着一位身着银白铠甲的少年将军,正是萧策。
他身姿挺拔,脸上虽带着几分征战的疲惫,却依旧英气逼人。目光扫过城门楼,在看到谢知鸢的那一刻,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嘴角勾起一抹浅浅的笑意,原本冷峻的面容顿时柔和了许多。
大军缓缓走到城门下,萧策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城门楼,对着皇帝和太后躬身行礼:“臣萧策,幸不辱命,率军凯旋!”
“好!好!”皇帝笑着扶起他,“你辛苦了,快起来!这次你立了大功,朕定要好好赏你!”
萧策起身,目光再次落在谢知鸢身上,眼神里满是温柔。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木盒,走到谢知鸢面前,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支用和田玉雕刻的海棠簪,簪头的海棠花瓣栩栩如生,还镶嵌着几颗细小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出征前说过,回来后要与你再赏宫中海棠。”萧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这支护发簪,算是我给你的赔礼,赔我让你等了这么久。”
谢知鸢接过玉簪,指尖触到冰凉的玉质,心中却暖得发烫。她抬起头,看着萧策的眼睛,轻声说:“我等你,是值得的。欢迎你回来。”
周围的人都露出了善意的笑容,赵灵薇更是凑过来,故意打趣:“萧大哥,你可不能只给谢姐姐送礼物,也得给我带边关的特产!”
萧策笑着点头:“自然有你的份,我给你带了一匹小马驹,等你再长大些,就能骑着它玩了。”
赵灵薇兴奋地拍手:“太好了!谢谢萧大哥!”
迎接仪式结束后,皇帝在宫中举行了庆功宴。宴会上,萧策坐在谢知鸢身边,偶尔会给她夹菜,低声说着边关的趣事。李若薇坐在不远处,看着两人相视而笑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她终于明白,真正的美好不是争来的,而是像谢知鸢这样,用智慧和善良赢得尊重,用真诚和耐心收获幸福。
庆功宴过半,皇帝突然开口:“萧策,你此次立了大功,想要什么赏赐?无论是官职还是金银,朕都满足你。”
萧策起身,目光坚定地看向谢知鸢,对着皇帝躬身行礼:“臣别无所求,只求陛下能赐婚,让臣迎娶永宁侯府嫡女谢知鸢为妻。”
满殿哗然,随即又响起了善意的笑声。皇帝看着两人,笑着点头:“朕准了!萧策你年轻有为,谢知鸢聪慧貌美,你们二人乃是天作之合!朕这就下旨,为你们筹备婚事!”
谢知鸢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海棠,却没有躲闪萧策的目光。她知道,从萧策出征前赠佩的那一刻起,从他在边关寄来狼牙的那一刻起,她的心就已经属于他了。
月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庆功宴的欢声笑语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