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京城,杨柳依依。林晚站在城郊刚落成的学堂前,看着匾额上“启智学堂”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眼中满是欣慰。经历内廷风波后,她深知民生根基不仅在于衣食,更在于教化。唯有让百姓识字明理、掌握技艺,才能真正稳固国本,让新政长久推行。
“夫人,这‘蒙学+技学’的双轨模式,可是史无前例啊。”农桑署的老技术员感慨道,“蒙学教识字算术、圣贤道理,技学传农桑、工匠技艺,百姓们既能明事理,又能谋生计,真是惠及子孙的好事。”
林晚点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往只有世家子弟能读书识字,寒门百姓只能世代劳作,毫无出路。如今我们开设学堂,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公,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改变命运。”
启智学堂的消息传开后,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带着孩子前来报名。首批招生便有三百余人,蒙学与技学各占一半。蒙学课堂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技学工坊里,工匠们手把手地教授孩子们制作农具、纺织织布,场面热闹而有序。
然而,学堂的兴办却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世家与旧文人纷纷发难,嘲讽技学“登不上大雅之堂”,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工匠技艺不过是“雕虫小技”,不该与圣贤之学并列。
“护国夫人此举,简直是本末倒置!”翰林院学士王伦在朝堂上公然反对,“圣贤之学才是教化民心的根本,工匠技艺只会让百姓变得市侩功利,不利于朝廷统治。恳请陛下废除技学,只保留蒙学。”
其他世家官员纷纷附和,认为林晚的做法“违背祖制”,要求关闭启智学堂。萧景渊立刻站出来反驳:“王大人此言差矣。百姓们若连温饱都无法解决,何谈明事理、守规矩?技学教授的农桑、工匠技艺,能让百姓掌握谋生本领,改善生活,这正是教化民心的基础。”
他转向陛下,语气坚定:“臣恳请陛下下旨,将学堂建设纳入地方官考核,调拨国库资金支持各地兴办启智学堂。同时,明确蒙学与技学同等重要,任何人不得歧视技学学子。”
新帝早已对萧景渊和林晚的新政深信不疑,当即准奏:“准摄政王所奏,即刻推行。各地官府需全力配合学堂建设,若有阻挠者,严惩不贷!”
圣旨一下,世家与旧文人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公然违抗。林晚趁热打铁,在京城及各州府推广启智学堂的模式,派遣农桑署的技术员和优秀工匠前往各地授课,同时鼓励民间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周老板再次慷慨解囊,捐献了大量钱财,在三州各建了一座启智学堂;乡绅们也纷纷响应,或捐钱,或捐地,为学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很快,启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有了读书学艺的机会。
然而,旧势力的阻挠并未停止。他们暗中教唆部分百姓,说技学学子“低人一等”,毕业后只能做工匠、农夫,没有前途;还派人在学堂周边散布谣言,说学堂的工匠师傅“技艺不精”,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误人子弟”。
部分百姓受到谣言影响,开始动摇,甚至有家长想让孩子退学。林晚得知后,并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决定用事实说话。她组织技学的学生和师傅,在京城举办了一场技艺展示大会,让百姓们亲眼看到技学的成果。
展示大会上,技学的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改良农具、纺织的布匹、烧制的陶器。改良后的曲辕犁比传统犁具轻便省力,耕种效率提高了一倍;纺织的布匹质地细密、色泽鲜亮,比市面上的普通布匹质量更好;烧制的陶器造型精美、坚固耐用,深受百姓喜爱。
“这真是孩子们做的?”一位老农抚摸着改良后的曲辕犁,满脸难以置信。
“是的,老伯。”林晚笑着点头,“这些孩子只学了半年,就能做出这样的东西。只要他们坚持学习,将来不仅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还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百姓们亲眼目睹了技学的成果,再也不信谣言。那些原本想让孩子退学的家长,纷纷打消了念头,还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启智学堂。技艺展示大会后,报名入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启智学堂的声誉也越来越高。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后,首批技学毕业生顺利结业。他们有的留在京城的工坊工作,有的回到家乡,利用所学技艺改良农具、开设作坊。其中,一名叫陈默的毕业生,改良了织布机,让织布效率提高了三倍,所织的布匹畅销各地,不仅为自己赚得了丰厚的收入,还带动了家乡的纺织业发展。
陈默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技学的价值。世家与旧文人再也无法用“雕虫小技”来嘲讽技学,他们的阻挠不攻自破。启智学堂成为了大胤最受欢迎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懂道理又有技艺的人才,为新政的推行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萧景渊看着学堂兴办的成效,心中十分欣慰。他在朝堂上对林晚大加赞赏:“护国夫人兴办启智学堂,推行‘蒙学+技学’双轨模式,不仅教化了民心,还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为大胤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乃大功一件!”
文武百官纷纷表示赞同,就连曾经反对的世家官员,也不得不承认学堂的益处。太后经此一事,彻底看清了萧景渊与林晚的远见卓识,再也不敢轻易干涉朝政。
深夜,摄政王府书房,萧景渊为林晚递上一杯热茶:“林姑娘,学堂兴办得如此成功,真是多亏了你。若不是你坚持推行技学,恐怕我们还在被旧势力阻挠。”
林晚接过热茶,浅啜一口,笑道:“殿下过奖了。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化民心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如今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学堂的规模,丰富教学内容,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萧景渊点头道:“不错。我已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技学毕业生,送入京城的工坊深造,让他们成为顶尖的工匠。同时,鼓励他们将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推动整个国家的手工业和农业发展。”
林晚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殿下说得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行教化与改革,大胤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那些妄图阻碍时代发展的旧势力,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窗外,星光璀璨,照亮了京城的夜空。启智学堂的兴办,不仅稳固了新政的根基,更开启了大胤教化兴邦的新篇章。萧景渊与林晚深知,未来的路依旧漫长,但只要二人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开创盛世的理想。而他们的故事,也将在大胤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