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言情  架空历史 

盛世初现,功成身退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

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大胤的版图上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田地里的高产作物连年丰收,粮价稳定在低位,百姓再也无需为温饱发愁;各州府的启智学堂星罗棋布,寒门子弟得以读书学艺,朝堂上涌现出一批批务实肯干的年轻官员;边境互市热闹非凡,各族民众互通有无,昔日的战火之地化作了商贸要道;京杭大运河上商船往来不绝,江南的丝绸、岭南的水果、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往各地,商业空前繁荣。

太和殿内,新帝已长成少年天子,眉眼间透着沉稳与睿智。他看着殿外呈上来的户部奏报,脸上满是欣慰:“三年间,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宁无虞,这都是摄政王与护国夫人的功劳。”

阶下,萧景渊身着常服,神色平静。经过多年的治理,他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锐利,多了几分温润与从容。他俯身奏道:“陛下圣明,这都是陛下勤政爱民、百官齐心协力的结果。如今新政已成体系,民心稳固,臣恳请陛下允许臣辞去摄政王一职,返回封地。”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文武百官纷纷出言挽留:“摄政王,如今盛世初现,正是用人之际,您怎能轻易离去?”

萧景渊抬手示意百官安静,目光坚定:“陛下已然长大,能够独立处理朝政。臣辅佐陛下多年,如今心愿已了,只想返回封地,安度余生。”

他心中清楚,权臣久握重权,终会引发猜忌。如今新政稳固,陛下羽翼丰满,他理应适时隐退,既为陛下腾出施展的空间,也为自己留得全身而退的余地。

林晚站在百官之列,眼中满是理解与支持。她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摄政王所言极是。如今大胤国泰民安,新政推行无阻,臣也恳请陛下允许臣辞去农桑署相关职务,与摄政王一同返回封地。”

新帝看着二人,眼中满是不舍:“二位是大胤的功臣,是朕的良师益友。朕不舍你们离去,但也知晓你们的心意。既然二位意已决,朕便不再强求。”

他沉吟片刻,下旨道:“封萧景渊为‘安国公’,世袭罔替,赏赐封地万亩,黄金万两;封林晚为‘永宁夫人’,享有终身俸禄,赏赐良田五千亩,府邸一座。二位虽退居封地,但朕仍会时常请教,若有国事疑难,还望二位不吝赐教。”

“臣(妾)谢陛下恩典!”萧景渊与林晚一同躬身领旨。

消息传出,京城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想要送别这两位为大胤鞠躬尽瘁的功臣。他们自发地在街道两旁摆上香案,献上鲜花与美酒,口中高呼“安国公万岁”“永宁夫人万岁”。

离京那日,新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城外送别。萧景渊与林晚翻身上马,身后跟着少量随从与多年来一同征战的亲信。他们回望京城的方向,眼中满是不舍与欣慰。

“殿下,我们走吧。”林晚轻声说道。

萧景渊点头,勒转马头,与林晚并肩向封地的方向驶去。百姓们跟在身后,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身影消失在远方,才依依不舍地返回。

返回封地后,萧景渊与林晚并未沉溺于安逸。他们将陛下赏赐的良田分给无地的百姓,继续推广高产作物与改良农具;在封地内开设学堂与工坊,让封地的百姓也能享受到新政的红利。

萧景渊时常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与农户们交流耕种经验;林晚则坐镇工坊,指导工匠们改良技术,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商品。在他们的治理下,封地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了全国的典范,各地官员纷纷派人前来学习经验。

苏墨、秦风、赵虎等人也辞去了朝中职务,来到封地投奔萧景渊。苏墨负责处理封地的政务,秦风、赵虎则负责训练封地的护卫,保卫一方安宁。昔日的战友再次聚首,虽不再参与朝堂纷争,却依旧为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京城的新帝也并未忘记二人。他时常派遣使者前往封地,送去宫中的特产与问候,遇到国事疑难,也会写信向萧景渊请教。萧景渊总是耐心地为他分析局势,提出建议,帮助他更好地治理国家。

几年后,大胤的盛世达到了顶峰。人口激增,粮食富足,商业繁荣,边境安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百姓们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祥和景象。

这一日,萧景渊与林晚携手站在封地的城楼上,望着眼前丰收的田野、热闹的集市和幸福的百姓,心中满是欣慰。

“林姑娘,你看,这就是我们当年想要的盛世。”萧景渊轻声说道。

林晚点头,眼中满是笑意:“是啊,殿下。我们做到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温暖的轮廓。他们的功绩,早已载入大胤的史册,被百姓们世代传颂。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见证着家国与个人的双重圆满。

虽然远离了朝堂的喧嚣,但他们的心始终与百姓紧紧相连。在封地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他们知道,这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归宿,也是对他们多年努力最好的回报。

上一章 平定兵变,扫清余孽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最新章节 下一章 田园归居,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