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萧景渊与林晚归隐封地已逾五载。昔日的摄政王府,如今化作了寻常田庄,青瓦白墙掩映在桃李花丛中,门前潺潺溪流环绕,屋后是一望无际的良田,真正成了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这日清晨,林晚正带着农桑署留下的老匠人,在田间指导农户调试新改良的播种机。木质的机身轻巧灵便,只需一人牵引,便可将种子均匀播入土壤,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三倍。
“夫人,这新家伙真是神了!往年春耕,我家三口人忙半个月才能种完十亩地,如今有了它,三天就能完工!”老农王伯抚摸着播种机,笑得合不拢嘴。
林晚擦了擦额角的薄汗,眼中满是笑意:“王伯,这播种机不仅省人力,还能控制株距,让庄稼长得更密更壮,秋收时产量还能再增一成。”
不远处的田埂上,萧景渊身着粗布短褂,正陪着几位学堂的孩童观察麦苗长势。他褪去了朝服的威严,眉宇间满是温润,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节气与耕种的关系:“你们看,这麦苗要在清明前浇足返青水,再过一个月施一次肥,到了芒种就能收割了。”
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提问,萧景渊一一作答,眼中满是慈爱。如今的封地学堂,不仅教授蒙学与技学,萧景渊还时常亲自授课,将自己的见闻与治国理念分享给孩子们。
午后,田庄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京城派来的使者,还带着新帝的亲笔书信。萧景渊与林晚将使者迎进屋内,拆开书信,新帝的字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与感激:“二位恩师归隐五载,朕时常感念当年教诲。如今大胤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二位的功劳。朕已命人将二位的事迹载入国史,为后世子孙树立典范。”
使者还带来了一个消息:京城百姓为了感念二人的功绩,自发筹资在城外修建了“双贤祠”,供奉着萧景渊与林晚的塑像,每日前来祭拜的百姓络绎不绝。
“陛下有心了。”萧景渊将书信收好,神色平静,“我们所求,从来都不是名利,而是百姓安康,国家强盛。如今心愿已了,夫复何求。”
林晚也说道:“我们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百姓与陛下的厚爱,实在受之有愧。”
使者离去后,萧景渊与林晚并肩漫步在田庄的小路上。夕阳西下,余晖将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田野里传来阵阵蛙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
“还记得当年在封地初遇,你带着农户们开渠引水,我还以为你只是个寻常的农桑先生。”萧景渊回忆起往事,眼中满是笑意。
林晚也笑了:“我也没想到,那个被贬的皇子,竟是如此有抱负、有担当之人。当年若不是你信任我,支持我推广高产作物,恐怕也没有今日的盛世。”
一路走来,他们从最初的盟友,到并肩作战的知己,再到相濡以沫的伴侣,经历了无数风雨,却始终不离不弃。如今归隐田园,虽没有了朝堂的波澜壮阔,却多了几分岁月静好的安宁。
“这几年,各地前来求学的官员络绎不绝,我们的农桑技术与办学模式,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林晚说道,“前日收到苏墨的书信,他在西北推广我们的耐旱作物,解决了当地的粮荒问题,百姓们都把他当成了再生父母。”
萧景渊点头道:“秦风与赵虎也做得很好,他们训练的地方护卫,不仅保卫了一方安宁,还在去年的洪灾中救出了上千名百姓。我们当年培养的人才,如今都成了支撑大胤的栋梁。”
说话间,他们走到了田庄的最高处,俯瞰着眼前的美景: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孩子们在田间小路上追逐嬉戏,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此生能得此境遇,足矣。”萧景渊握住林晚的手,眼中满是深情。
林晚依偎在他身边,轻声道:“是啊,有你相伴,有这田园美景,有百姓安康,便是最大的幸福。”
岁月流转,又过了十余年。萧景渊与林晚虽已鬓染霜华,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的故事,早已传遍了大胤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百姓口中“君臣相得、家国同心”的千古佳话。
有人说,安国公与永宁夫人是神仙下凡,为大胤带来了盛世;有人说,他们是一对璧人,用智慧与勇气拯救了百姓;还有人说,他们的田庄是人间仙境,去过的人都能沾到福气。
这一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田庄,正是当年的老农王伯。他捧着一碗新酿的米酒,递给萧景渊与林晚:“国公爷,夫人,这是今年的新酒,你们尝尝。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都是托了你们的福啊!”
萧景渊与林晚接过米酒,浅啜一口,米酒香甜醇厚,带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看着眼前这位朴实的老农,看着田庄里幸福生活的百姓,心中满是欣慰。
夕阳下,萧景渊与林晚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这片他们守护、耕耘的土地融为一体。他们的功绩,早已融入了大胤的山河岁月;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百姓心中,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这片曾经饱经战乱的土地,如今已成为人间乐土。大胤的盛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用他们的智慧、勇气与深情,谱写了一曲家国与爱情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