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本书标签: 轻小说 

第三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铭记栽树人)

昨天早上,重温动画版的《西游记》时,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们敬佩英雄,享受英雄创造的文明成果,但却不愿为这些成果而买单。”

吴承恩创作了《西游记》,却穷困潦倒一生。他是栽树人,却没有机会收获果实。而今天的出版社和影视公司通过《西游记》获利颇丰,他们只是摘果人,而非栽树人。

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栽树人最终没能收获果实,反而让别人给摘走了?于是,我创作了《栽树人》这个寓言故事。我的初衷是表达栽树人饿死,而果实却肥了摘果人。

起初,我写的是李大山这个栽树人,还没来得及收获果实就去世了。这让我想起曹雪芹,他创作了《红楼梦》,但还没来得及变现就去世了,而《红楼梦》也未完稿。后人通过出版和影视改编获得了暴利,而栽树人曹雪芹却一无所获,自己种树,果实却便宜了别人。

我最初的设定,李大山的土地是租来的,因未付租金,土地的主人将果园卖给了商人(出版社、影视公司)。他们通过后期投资获利,而栽树人却一无所获。

昨天我这样写了,但后来觉得太过平庸,于是进行了调整。改来改去,最终改成了现在的版本。

由原来的租地改为继承。李大山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土地,发现土地贫瘠,无论种什么都难以生长。但他性格倔强,非要种出果实不可。经过无数次实验,他终于栽活了果树,还没来得及丰收就去世了。

曹雪芹、吴承恩、梵高、维米尔、玄奘法师、尼古拉·特斯拉等,这些人都是栽树人,但都没等到丰收人就去世了。最终,果实却被别人给摘走了。

记得有人说过,穷人纠结于运气和机遇,而真正能够成事的人,不需要运气,也不需要机遇。

这句话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一直想找个机会验证一下,一个人成事,到底需不需要运气?需不需要机遇?

于是,我把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放在了李大山的身上,让他只顾埋头苦干,没有运气,没有机遇,看看是否仅靠努力和勤奋就能成功。

同时,我也想反驳那些认为成功不需要运气和机遇的人。

李大山在没有运气和机遇的情况下,勤勤恳恳,早出晚归,最终累死了,依旧穷困潦倒。这说明,努力和勤奋非常重要,就像驴拉磨一样,只管努力,低头拉磨就行,可以不需要运气,不需要机遇。

李大川就好比是保留《红楼梦》的高鹗。如果没有高鹗,这部《红楼梦》可能流传不到今天。虽然高鹗不是栽树人,但他起到了守护的作用,正因为他的守护,才让《红楼梦》保留了下来,也让曹雪芹的努力没有白费,为后来的出版社和影视公司做出了贡献。

而王老板就是现在的出版社和影视公司,依靠《红楼梦》或《西游记》赚取出版费、广告费、影视营收费。他们肥了,而创作者曹雪芹和吴承恩却饿得只剩下了皮包骨。

这就是我总结的:饿死栽树人,肥了摘果人。

那些出版社和影视公司依靠《西游记》和《红楼梦》赚了不少钱,但曹雪芹和吴承恩却一分钱都没得到。

我们不能因肥了摘果人,而饿死栽树人。摘果人起到了变现的作用,就像李大山,只会埋头种树但不会变现,而摘果人虽不是栽树人,却能让果子变现,放大栽树人的劳动价值。看待问题需要综合考量,不能因肥了摘果人,而让栽树人饿死。摘果人的成功,是建立在栽树人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栽树人,摘果人即便神通广大,也会无果可变现。因此,摘果子的同时也要尊重栽树人。

我不是批判摘果人,而是批判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同时也想提醒那些摘果人:在享受果实的同时,不应该忘记是谁种下的这颗树,也应当给予栽树人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正如我最后说的那句话:愿每一个栽树人,都能被铭记。

一开始,我想写王老板获得财富之后,为李大山这位栽树人立碑颂德。但仔细想想,没必要。

无论出版社还是影视公司,那些凭借《红楼梦》或《西游记》获利的演员,他们有几人会跑到创作者墓前去表达感激之情呢?他们因出演《红楼梦》中的角色而名利双收,却很少有人会跑到曹雪芹的坟前去表示感谢。同样,那些通过出版《红楼梦》获利的出版社,又有几人会去曹雪芹的坟前表示感谢?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自己却穷困潦倒,未获得一分一厘。而后世之人,通过出版或拍摄《红楼梦》获利,并将这些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他们认为,《红楼梦》是他们投资拍摄的,赚到的钱理应归自己所有,为什么要感谢曹雪芹呢?

摘果之人认为,果实是自己爬到树上亲自摘下来的,然后自己又跑到市场去售卖,因此这个收入,本应装进自己的口袋,为什么还要去感激栽树人呢?

曹雪芹虽穷困潦倒,未曾得到一分钱,或许不会感到寒心。但面对后世之人,通过他的著作谋利,甚至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这或许才是最令人心寒的。

无论是出版社、影视公司,还是演员,有几个在名利双收之后,会去感谢作者呢?即使只是献上一束花,表达一下感激之情,也算是对创作者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但事实并非如此,像王老板这样的,在赚到钱之后不歌颂栽树人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取消了为栽树人李大山立碑颂德的想法。

许多栽树人,指的是古今中外的各个行业中的无名英雄。尽管他们未能亲自收获果实,但他们至少栽下了果树。我们品尝到了果实的甜美,理应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栽树人表达感激之情,并铭记他们的付出,不让他们的汗水白流。

在此,我想向各个行业的栽树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时,我也想对他们说:即使未能即时收获果实,但也要相信,栽下的果树,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而那个栽树人,正是你。

愿每一个栽树人,都能被铭记。

(勿忘栽树人)

摘果人在享受果子时,很少有人会去感激栽树人。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饮水思源”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警世寓言。

当一位文学奖获得者站在万人瞩目的领奖台上,手捧荣誉勋章,接受世人的掌声与赞美,却很少有人会在此刻发自内心地感激文字的发明者。试想,如果没有文字,没有语言的诞生与传承,又何来文学?何来这些耀眼的奖项与成就?但许多获奖者并不认为有必要去感激这些文字的创造者。

就像一个人走进果园,看到树上结满了成熟的果子,便爬上枝头去采摘,随后将果实拿到市场上出售,赚到的钱悉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们或许会认为,这是自己劳动所得,应当应分的,为何非要感激栽树人?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劳动,却忽视了栽树人的付出与努力。

人们已经习惯了饮水不思源,把一切所得都视为理所当然,把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从而忘记了去感激栽树人。

无论是余华,还是刘震云,这些著名的大作家在获得文学奖时,可曾有过一句感激文字发明者的话?他们已经习惯了将成就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非栽树人的奉献。

郭沫若同志曾说过:“一项伟业的成功,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奉献的结果,任何个人都不能独占其功。”

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个人努力,并认为这一切都是应得的,因此无需感激任何人,更不用说感激栽树人了。

人们总是习惯于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却将其视为天经地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也忽视了那些在各个领域创造者的发明与创造。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容易忽视那些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或许在于,人们习惯于只看见眼前的成果,却不愿追溯其源头,而更倾向于放大自身的努力,却轻视他人的奠基。

当我们获得成就时,不妨多花一点时间来想一想,我们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哪些人的基础之上?又是否应该铭记那些默默无闻的栽树人?

我们习惯于摘取果实,却不愿承认栽树人的艰辛。

愿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甜美果实之时,都能向那些默默无闻的栽树人、守护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一个健康长远的社会,不能只有摘果人的喜悦,还应有对栽树人、守护人的尊重与铭记。

摘果勿忘栽树人,饮水常思挖井恩。

(栽树人与摘果人:共生共赢)

栽树人与摘果人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共赢的合作伙伴。栽树人专注于种植与养殖,负责生产与创造;而摘果人则专注于营销与变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栽树人与摘果人之间是生与养的关系,一个负责创造价值,另一个负责实现价值。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尊卑之分,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我经常说自己二十年一事无成,缺少机遇。其实,我真正缺少的并非机遇,而是一个能帮我把果实卖出去的人。多年来,我一直在默默耕耘,却忽略了摘果人的重要性。

我承认自己是栽树人,也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现实却是,十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

许多人和我一样,笃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认为只要产品好、够努力,就不愁没有销路。但现实往往是,再香的酒,若隐藏在深巷里也会无人问津;再甜的果实,也会有烂在地里的可能。

我不懂营销与变现,只顾盲目努力,结果导致生活窘迫,穷困潦倒。虽然勤奋,但仍然一事无成。栽树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摘果人,所有的辛苦最终可能都会付诸东流。

正如曹雪芹和吴承恩这样的作家,他们虽然勤奋耕耘,但如果没有摘果人将他们的作品变现,也可能会一事无成。《红楼梦》和《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经典,离不开摘果人的努力。如果没有摘果人,无论是吴承恩还是曹雪芹,他们的毕生心血可能都将白费。

那些死后才成名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栽树人,才华横溢却穷困潦倒,终身不得志,只因他们都缺少一个能将果实变现的摘果人。

梵高、维米尔、蒲松龄等知名人士之所以终身不得志,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只顾着埋头栽树,却忘记了寻找摘果人。

如果他们在生前能够找到摘果人,或许他们就不会终身不得志了。问题的根源在于自身,是自己忽视了摘果人的重要性。

即使你才华横溢,仍需贵人推荐,否则你的才华将会被埋没。一颗金子深埋于地下,若无人发现与赏识,将永久深埋于地下,毫无价值。

大多数人只顾埋头栽树,却忘了寻找摘果人。栽树固然重要,但将果实变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栽树,不懂变现,可能会落得和我一样的下场,二十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甚至连话费都交不起。

我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可以埋头苦干,但也要寻找一个能将成果变现的摘果人。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即使产品再好,也可能因为滞销而烂在手里,导致生活艰难。

许多企业家只顾着埋头生产,保证质量,却忽略了观察市场,导致产品积压,销路不畅,最终面临倒闭的局面。

栽树人不能只顾着埋头栽树,也要抬头看看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家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在栽树的同时,也会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市场,然后进行调整。

摘果人不仅仅是起到营销作用,将好的产品包装销售,实现其价值。更应该有责任心,去帮助更多的栽树人变现,实现价值。

希望我们都能在栽好树的同时,也能顺利地摘下属于自己的果实。

愿每一个栽树人,都能被看见。

(换个角度看问题)

世间本不艰难,艰难的是人的处世之道和策略。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处理方式。一块牛粪,阻挡不了大象,却可能成为蚂蚁的障碍。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艰难与坎坷,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甚至比唐僧取经还要艰难。但后来,我慢慢想通了。所谓艰难,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性格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决定的。

(蚁象之争)蚂蚁和大象赛跑,大象体形庞大,无需拼命奔跑,悠然自得,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终点,成为胜利者。而蚂蚁由于体形弱小,若不拼命奔跑,很难成为胜利者。大象的一步,相当于蚂蚁的数十步。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由体形大小决定,而非问题本身。

人有高低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分。高低取决于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与策略,而贵贱则是按照物质来衡量的。物质无法真正衡量一个人的贵贱,只能衡量其高低。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栽树人与摘果人之间的关系。

之前,我写过《铭记栽树人》和《勿忘栽树人》,但由于思想不够成熟,所以写得也不够全面,缺乏深思熟虑。

栽树人专注于种植与养殖,但往往忽视了营销。因此,对于栽树人来说,即使有好的果品,也可能因为卖不出去而烂在手里,导致生活艰难,烦恼重重。而摘果人,恰恰起到了营销的作用,将好的果品包装售卖,实现其价值。

对于栽树人来说,营销是艰难的,但对于摘果人来说,这并不难。艰难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人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方案。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高低之分。遇到困难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到底是问题难度大,还是解决问题的人能力弱。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自己亲自去解决,自己办不到的事,可以通过他人来解决。术业有专攻,找准位置,摆正自己。

(迟来的觉醒)

人都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可能需要二十年、五六十年,甚至是一生。因为每个人的成熟时间都不是固定的,需要结合个人经历、思想教育、思考方式等多种因素来考量。

《论语》中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岁被视为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一个人告别不成熟的过去,迈向成熟。三十岁之前,即使所做的决策都是错的,也是正常的,因为还未进入成熟阶段。

宋朝时期,二十岁标志着成年;而新中国成立后,18岁被视为成年。从成年到三十而立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犯错的高发时期,也是从成年到成熟的过度期。而三十之后,错误会有所减少,是减少犯错率,而不是永久不犯错。

三十岁之前,由于思想尚未成熟,人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但这些错误是正常的,因为正处于不成熟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成熟阶段逐渐延后至三十五岁左右。三十五岁标志着一个人进入成熟期。如果过了三十五岁仍未成熟,仍在不断犯错,这将是十分危险的,也标志着一个人属于晚熟类型。

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成熟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由于大部分人的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导致成熟较晚。而有些人甚至终身未能成熟,究其原因,还是教育问题。一个长期热爱学习的人,比那些不爱学习的人,平均早熟十年到二十年。

成熟受到思想引导、个人经历以及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

我小学毕业,学校教育我没能跟上,家庭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我都错过了。进入社会后,我经历了许多事情,不断反思总结。后来,我开始热爱学习,读书使我逐渐开窍,思想慢慢成熟起来。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时,已经三十五岁了。这就是我晚熟的原因。由于教育未能跟上,缺乏思想引导,自己也不热衷于学习,所以成熟时间晚,也是符合规律的。如果能够获得正确的引导,并热爱学习,或许我的成熟时间会提前许多年。

成熟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最终走向成熟。

上一章 第二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