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本书标签: 轻小说 

第五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为何总在无谓争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与他人发生争执、争吵,甚至不惜使用语言暴力去攻击、诋毁和谩骂对方。归根结底,我们争论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无非两种:一种是捍卫真理,另一种则是捍卫自我认知。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进行人身攻击,实际上捍卫的并非真理,而是自我认知。

例如,袁世凯在天津建立了全国第一家自来水公司。当时的老百姓由于从未见过自来水,也不知道自来水的便利之处,便盲目地排斥自来水,认为这是外国人用的“洋玩意儿”。中国几千年来谁家曾用过自来水?”于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团结起来,开始排斥自来水。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他们寻找各种理由来说明使用自来水的坏处,并认为拒绝使用自来水就是在捍卫真理。

当一群认知相等的人,为了捍卫自我认知,共同反驳他人、辱骂他人、攻击他人,并声称自己是在捍卫真理时,其实他们所捍卫的并非真理,而是自我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傻子共振”。

我曾总结过,傻子共振的核心是由自我认知组成的。当两个陌生人,且认知相等的人,由于无法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新鲜事物,便打着捍卫真理的旗号,来捍卫自己的无知,并进行人身攻击,这就是傻子共振。

比如,我说现在男女平等就是好。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还是过去男尊女卑比较好,毕竟这种制度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应该恢复过去男尊女卑的制度。我们俩为此争论不休,这时来了第三个人,他也认为我说的不对,并开始反驳我的观点,又是人身攻击,又是找各种理由来支撑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他们俩可能不认识,但他们的认知是相等的,他们以为攻击我,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他们捍卫的不过是自己的无知罢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都知道男尊女卑是歧视妇女,应该取缔这种不平等制度。但有些人由于无法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新鲜事物,便会反驳甚至语言攻击他人,并认为自己是在捍卫真理。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希望能够全国推广,每家每户都能使用上电灯。但有些人由于从未见过,也未使用过电灯,不知道电灯的便利之处,便盲目地认为电灯不如煤油灯踏实,也不安全。于是他们开始排斥电灯,包括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排斥过电灯。他们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明使用电灯的坏处。他们认为拒绝使用电灯,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在捍卫自己的无知罢了。

傻子共振就是,当无知的人无法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事物或观点,并去反驳他人、攻击他人,当无知的人数增多,就形成了傻子共振。打着捍卫真理的旗号来捍卫自己的无知,这就是傻子共振。

我小时候,曾见过村里的人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地带着猪头、点心和水果,恭恭敬敬地抬到土地庙,又是烧香、祭祀、磕头的,只为了求雨。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不过是在捍卫无知罢了。下雨不下雨,与土地庙无关,还是应该相信科学才是。

每个人的认知都不相等,有高有低。低认知的人很难接受超出自我认知范围之外的新鲜事物,无法接受,只有反驳、争论,甚至使用语言暴力。他们争来争去,真的是为了争论对错吗?其实不是,而是为了捍卫自我认知罢了。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那些经常与人争论的人,到底在争论什么?是真理,还是捍卫自我认知?

极少数情况下,会有极个别人为了真理而与他人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争论的无非是自己的无知罢了。他们不认为自己无知,而是认为自己是在捍卫真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你跳出外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些争论,就会发现,他们争论的所谓真理,其实就是在捍卫自己的无知。

也许他们换一个角度,换一下思考方式,或许未必还会如此斤斤计较,争论是非对错了。

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当年袁世凯推广自来水是正确的,因为我们都从自来水的使用上得到了便利,因此,我们才会接受自来水,也认为推广自来水是正确的决策。而当年那些拒绝使用自来水的人,反倒显得无知了。如果回到当年,或许我们未必能够接受自来水,很有可能我们也会跟着他们一起,反对并拒绝使用自来水。

这就是认知上的差距,能否接受超出自我认知范围之外的新鲜事物,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可能就是最早一批先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新鲜事物的人群,而大多数人之所以成不了,或许就是因为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而依旧沉醉在自己传统守旧的思维世界里。

当一个新鲜事物或观点出现时,有人能接受,而有人接受不了。接受不了的才会去反驳、去争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误认为自己是在捍卫真理。

当我们无法接受新的观念或事物,与人发生争吵时,不妨静下心来问一句:我究竟是为了真理而争辩,还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无知而争辩?也许,当你想明白了争辩的目的时,也就不再去争论了。其实,大多数人不是争辩,而是一种人身攻击,为了发泄情绪罢了。

我曾经也多次与人争论过,讨论曹雪芹在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仍坚持创作《红楼梦》,到底该学习和推广这种精神,还是应该批判这种精神?

如果推广这种精神,那么天下所有人,无论什么工作职业,都必须饿着肚子坚持工作,只干活,不能拿工钱,因为曹雪芹就没有拿工钱,却还在坚持工作,提倡义务工作精神。也许这种精神未必适合全国推广。既然不适合全国推广,那就批判曹雪芹,不该在饿着肚子的环境下仍顽固不化地去坚持创作《红楼梦》。到底是推广曹雪芹饿着肚子仍工作的精神,还是应该批判这种精神?

有人说,不提倡和推广这种精神,但也绝不能批判这种精神,因为曹雪芹饿着肚子仍工作,属于个人行为,不适合全国推广。曹雪芹能够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下,仍坚持创作《红楼梦》,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只学习精神,但不提倡,也不批判。精神价值固然重要,但生存才是第一法则。

我与之辩论,并列举了大量事实案例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其实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二十年一事无成,与曹雪芹同病相怜,我只是不想看到自己会落得像曹雪芹那样饿死的下场,所以我才要反对曹雪芹。并用事实案例来证明自己,反对曹雪芹是正确决策。

没有人希望自己满腹才能最后会沦落到饿死的下场,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避免自己会因才华而被饿死的下场,所以我只能反对曹雪芹。

曹雪芹真的是满身才华,但最后却落得一个饿死的下场,穷困潦倒,终身不得志。如今看到余华和刘震云这些大作家们,都在生前就拿到了结果,吃得山珍海味,穿得绫罗绸缎,开豪车住豪宅。同样都是作家,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难道只是因为曹雪芹写的不如余华和刘震云好吗?

看看这些当代作家们,吃着什么,穿着什么,住的什么房子,然后再看看曹雪芹,吃的什么,住的什么,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公平感。我也自认为自己有一定才能,但就是不得志,就是穷困潦倒,很有可能会重蹈曹雪芹覆辙,落得一个饿死的下场。我不希望自己最终会像曹雪芹那样饿死,所以我只能站出来,反对曹雪芹,打倒曹雪芹。

说白了,我与人争论,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无知,而非真理。

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争论,甚至人身攻击,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捍卫真理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捍卫的不过是自己的无知罢了。

(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

允许有缺陷,允许不完美。

不必刻意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本身可能是一种缺陷。一块天然美玉,经过精湛技艺雕琢,最终成为精美艺术品,看似完美无瑕,但实际上却无意中增加了风险。完美的终点是毁灭。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貌惊人者鲜有安度余生,大多数因美貌而招致灾祸。

每个人都有缺陷,这很正常,不必过于纠结。许多人说,有缺陷就需要改正。我不这么认为,有时缺陷也是一种美。曹公雪芹因不善于交际,选择闭门创作。有人劝他多学习沟通技巧,搞好人际关系,但他不为所动,仍坚持闭门造车,最终创作出了不朽之作。如果他当时选择纠错,或许这部作品就不会问世。缺陷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也是另一种美。

我不善交际,自小性格内向,也曾想过改正,但本性难移,或许改了就不再是我了。没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一味模仿,即使再像,也只是个模仿者。人还是要有点自己的特点,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何必放弃独特个性,去做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自古成大事者都有缺陷,但这些缺陷并没有阻挡他们成就伟业。是否有缺陷与能否成大事无关。很多时候,我宁愿用有缺陷的人,而不用完美无瑕的人,因为太过完美反而让人不安,你无法真正了解他,或许他把你卖了,你还在为他数钱,精明过了头就是愚蠢。

我们都只是凡人,有缺陷是常态,所以不必过于追求完美。日月尚有阴晴圆缺,何况我们只是凡人?与其忙于纠错,不如增强自身优势。纠错未必能成,但增强优势才有成功的可能。

接纳自己的缺陷,允许自己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阿炳作为民间艺人,没有显赫头衔,也没上过名校,却创作出世界名曲。而那些名校毕业的,虽有显赫头衔,却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很多时候,能否成就伟业,与出身和缺陷无关。

有人说精打细算不好,应该改正。但如果把精打细算的人放在财务部门,或许在他的精打细算下,公司能节省很多开支。如果他改正了这个缺陷,变得挥霍无度,或许万贯家财也会被挥霍一空。

精打细算到底好还是不好?是否需要改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许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正如我一样,小学毕业,没有显赫文凭,没有华丽辞藻,也不够专业,但我敢写,敢于迈出那一步。而大多数人担心写不好,怕出丑,所以放弃不写。他们比我优秀,有文凭,更专业,却停在原地,故步自封。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以乐观心态面对人生,允许自己不完美,并敢于展现自己的缺陷,无需伪装,我活得真实,坦坦荡荡。

我虽没有华丽语言,但我敢于表达思想,敢于创作。创作的核心不在于用了多少华丽辞藻,而在于表达了什么思想。我的思想才是重点,词汇并不重要。没有华丽语言的文字未必毫无价值,而所有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也未必有价值。正如人穿衣一样,穿得光鲜亮丽,不代表这个人一定有水平、有价值;而穿得破破烂烂的人,也不一定没有价值。

主席当年在延安,住着窑洞,吃着稀饭,却指挥了全国最大的战争,也写出了《矛盾论》与《论持久战》。窘迫的环境可以困住一个人的吃穿住行,却困不住一个伟大人物的思想进步。

我写的很多随笔和思想感悟,几乎都是在一辆报废的依维柯车里完成的。因为我经常坐在报废车里,沉静思考,思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于是我选择了院子里的那辆报废客车。我在车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床铺,经常坐在这里思考问题,一个是这里安静,另一个是可以看到外边风景,顺便接替一下狗子的工作,看家护院。

有所思,也有所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然后把思考出来的问题用笔写下来,记录我的思想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华丽语言,也不够专业,但我用心写,是写给自己看的,看自己的思想成长过程。如果能够帮到别人,哪怕有一句话有用,起到了一定作用,这就够了,不求拯救全人类,但求星星之火足以。

我经常说,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是作家,更没有拿过国家一分津贴,如果要求我必须按照文学家的标准去写,那叫欺负人。

刘邦拜将定江山,汉家基业四百年。

江东舌战群儒倾,火烧赤壁破曹营。

运筹帷幄决千里,四渡赤水乾坤定。

刘备三辞徐州玺,万民归心德自馨。

这是我之前写的,如果按照文学规格来讲,属于不合格。我曾经也修改过无数次,最后我想通了,它压根就不是诗,何必非要按照诗的规格来要求它?如果按照诗的格式改,最后可以符合文学规格,但却失去了原意,也成为了一个华而不实的作品。到底是文学格式重要还是历史重要?为了符合文学规格而篡改历史事实,这样的文学作品真的能够长久流传吗?

想了许久,我想通了,它压根就不是诗。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按照诗的格式来要求它,必须符合文学规格了。

自古以来有多少符合文学规格的诗,却没有流传下来,究其原因,可能就是脱离了生活,太过于高雅,反而成了华而不实的文学作品。符合文学规格又怎样,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我还是比较注重实际价值的,可以不符合文学规格,但一定要有实用价值。

正如游击战术一样,许多名校毕业的将领看不起游击战,认为太低级,不够档次,但现实却告诉他们一个真理,游击战是最实用的战术。反而他们所推崇的高大上战术,在现实中并没有起到多大实用价值。

正如我写的随笔一样,不求符合文学规格,只求有实用价值。虽然写完了没人看,但不代表没有价值。我经常说,无论埋没多久,金子永远都是金子。我只是缺少一个机遇罢了,未来有一天,我有了影响力,也许我再也不会像今天这般言论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了。也许没有影响力,但言论自由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看待问题还是多换角度去考虑。

未来有了影响力,我肯定会减少写随心笔记,言论不自由了,完全不受我控制。也许我会在其他平台开一个私密账号,以小白身份,可以继续写随心笔记,记录着自己的成长,不用考虑影响力问题了。作为公众人物,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哪怕有一个字读错了音儿,都会跟着上热搜,被人嘲笑没文化。

还好,目前我没有影响力,可以畅所欲言,无需考虑其他,一心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缺陷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也是一种美。允许自己有缺陷,允许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学习是根,读书是干)

以前我一直认为学习毫无用处,甚至觉得它连一个馒头都换不来,也曾反对过学习。然而,今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学习还是很有用的。

早上起来,我翻了翻比尔·盖茨的自传(源代码),其中有一段描述了他们一家出去旅行的情景:盖茨的妈妈开着车,而盖茨的外婆则拿着一本小说,读给盖茨听。当时我在想,读书真的有用吗?盖茨那么小,能记住书中的知识点吗?转念一想,我恍然大悟: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记住什么,而在于构建大脑的思维体系。

随后,我提笔写了一句:“学习是为了积累记忆,掌握特定信息;而读书则是为了丰富内心世界,并非一定要记住什么。”

学习与读书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更侧重于记忆,而读书则是为了丰富内心世界。例如,一本英文单词书,ABCD,需要死记硬背,反复书写,将它们记在脑子里,这叫做学习。

而读书则是看看都有哪些单词,每个单词具体长什么样子,并不一定非要记住这些单词。放下单词书,慢慢思考:为什么是26个字母构建了英文,而不是27个?每个英文字母之间又存在哪些必然联系?通过思考,构建大脑的思维体系,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非要记住这26个字母。

学习的重点在于记住知识点,而读书则是为了构建大脑的思维体系。

学习还是非常有用的,虽然它不能换来一个馒头,但却能为读书和构建大脑思维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是树根,读书是树干,只有根底扎实,树干才能茂盛。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学习有什么用,总认为学习一点用都没有,连个馒头都换不来。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学习是构建大脑思维体系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构建稳固而持久的大脑思维体系,让思维逻辑更加清晰。

当我拿到车票的那一刻,我有些担忧:我真的下定决心要上车了吗?此一去可能将永远无法返回了。感觉自己拿到了车票,即将要踏上智慧的列车,在上车与不上车之间犹豫了。我知道,一旦上了车,就再也回不来了,正如古语所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如果选择不上车,逃避现实,这绝非我的本性。我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而担忧,害怕自己在思维领域会越陷越深,不怕万劫不复,只怕登高跌重。我真正担心的不是那些建在平地上的房子会倒塌,而是那些建造在悬崖峭壁上的房屋。明知有危险,但为了追求高高在上,依然选择铤而走险,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一旦发现自己思维升级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思维的升级,意味着将自己置于高温之下暴晒,性命攸关。人生不一定非要争第一,也许第二、第三,才是最安全也是最持久的。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胜过万语千言,当之无愧为智慧之首,我心服口服。

上一章 第四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