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青瓦巷的晚风
本书标签: 现代 

苏州的桥,心上的河

青瓦巷的晚风

国庆假期来临前,沈砚之忽然递给林微言一张火车票。淡蓝色的票面上印着“青瓦巷站——苏州站”,日期是三天后。

“去苏州?”林微言捏着车票,指尖都在发颤,“去看……听荷桥?”

“嗯。”沈砚之的眼底映着窗外的天光,亮得像揉碎了的星子,“祖父的忌日快到了,想去给他扫个墓。也想带你去看看,真正的听荷桥是什么样子。”

林微言的心跳瞬间乱了节拍。她想起画里那座蜿蜒的桥,想起沈砚之描述的荷叶田田,忽然觉得,这趟旅程像是一场奔赴——奔赴一场藏在时光里的约定,也奔赴两颗越靠越近的心。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青瓦巷的石板路上还没什么人,只有卖早点的铺子飘出热气。沈砚之背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给祖父的白菊,还有那本《芥子园画谱》——他说要带祖父“看看”,他终于重新拿起了画笔。

火车摇摇晃晃地穿行在晨光里,林微言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田野渐渐变成水乡的模样。沈砚之坐在她对面,手里捧着本书,却没怎么看,目光总落在她被阳光照亮的侧脸。

“紧张吗?”他忽然问。

“有点。”林微言转过头,笑了笑,“怕见到真正的听荷桥,觉得自己画得太糟糕了。”

“不会。”沈砚之说得笃定,“你画的是心里的桥,比实景更珍贵。”

到苏州时,正是午后。秋雨刚过,空气里带着湿润的桂花香。两人打车去了那座藏在园林深处的听荷桥,远远就看到曲桥卧在碧波上,栏杆上的荷花雕花纹路清晰,和画里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桥边的荷叶已经开始泛黄,透着深秋的萧瑟。

“真的……一模一样。”林微言站在桥头,看着水面倒映的桥影,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沈砚之走到栏杆边,指尖轻轻拂过那些雕花。石头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像在触碰祖父的温度。“祖父以前总在桥边画画,画到傍晚,就坐在石阶上吃桂花糕。”他轻声说,语气里带着怀念,“他说这里的风,能吹走所有烦心事。”

林微言拿出画夹,想把此刻的桥画下来,笔尖刚碰到纸,就被沈砚之按住了手。

“先别急着画。”他说,“陪我走走。”

两人沿着湖边慢慢走,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打湿,透着温润的光。沈砚之给她讲祖父的故事——讲他如何在战乱年代保护那些画稿,讲他教学生画画时的严厉与温柔,讲他晚年总念叨着“青瓦巷的雨和苏州的风,都是养人的”。

林微言静静地听着,忽然明白沈砚之为什么总带着种沉静的温柔。那是被时光和思念浸润过的质地,像这园林里的老石头,沉默,却藏着千言万语。

走到桥尾的柳树下时,沈砚之忽然停下脚步,从帆布包里拿出那支祖父留下的狼毫笔,还有一小卷宣纸。

“帮我研墨?”他问。

林微言连忙点头,找了块干净的石头当砚台,慢慢研磨。墨香在潮湿的空气里散开,和桂花香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安宁。

沈砚之提笔蘸墨,在宣纸上轻轻勾勒。他画的不是桥,也不是荷叶,而是两个并肩走在桥头的身影,一个穿着白衬衫,一个扎着马尾,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要缠绕在一起。

画的右下角,他题了行字:“某年某月,与微言同至听荷桥。”

林微言看着那行字,心跳得像要撞开胸膛。她接过笔,在旁边画了朵小小的紫菀,花瓣上还带着颗水珠。

“这是……”沈砚之看着那朵花,眼里带着笑意。

“石缝里的花,也能跟着走到苏州。”林微言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沈砚之看着她,忽然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他的掌心有些凉,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林微言的手指颤了颤,没有躲开,任由他握着。

风从湖面吹过来,掀起了宣纸的一角,也掀起了两人额前的碎发。远处传来评弹的唱腔,咿咿呀呀的,像在唱着一段未完的故事。

那天傍晚,他们去了祖父的墓地。沈砚之把白菊放在墓碑前,轻轻擦拭着碑上的名字,低声说:“爷爷,我带朋友来看你了。她画得很好,比我好。”

林微言站在他身边,看着墓碑上老人温和的照片,忽然觉得,这场跨越时空的遇见,早已在冥冥中注定。

离开苏州时,林微言的画夹里多了一幅画——真正的听荷桥,桥头有两个依偎的身影,水面上漂着一朵小小的紫菀。

火车驶离站台时,沈砚之靠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水乡,轻声说:“微言,谢谢你。”

林微言转过头,撞进他盛满星光的眼睛里。她知道,他谢的不只是陪伴,还有她为他拂去的尘埃,为他点亮的光。

而她想说的是,谢谢你,让我在青瓦巷的晚风里,遇见了最好的时光,和最好的你。

上一章 时光里的笔触 青瓦巷的晚风最新章节 下一章 桂花糕里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