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曜辰站在镜前,脸上那道强行撑起的笑容终于落了下来。他手指还搭在耳钉上,指尖微凉。镜子映出他的脸,眼睛很静,没有笑意,也没有情绪。
门外走廊的脚步声远去,灯光从门缝下消失。房间彻底安静。
他没有动。监视屏还亮着,画面停在刚才那段回放。吴冉低头说话,头发滑到肩前,他看着她,目光没移开。三秒,四秒,五秒——这不该发生。他的视线本该扫过对方肩膀,制造松弛感,这是训练里的标准动作。但他没有。
他低声问:“你说‘没事,我带你’……是谁说的?”
声音很轻,像在测试空气会不会回应。镜子里的人不说话。可他心跳比平时快了0.3秒。这个数据不在日志里。它不属于程序。
同一时间,城市另一端的酒店房间里,洪琛坐在床边,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他输入一串加密密码。文档加载出来,标题是《目标个体行为评估周报——第174期》。
他翻到今日记录页,光标停在三项标注上:
“注视时长超标:与吴冉互动期间,视觉锁定持续3分42秒,超出基准值200%。”
“微笑肌肉失衡:颧大肌过度激活,眼轮匝肌无响应,属非自然笑容模板。”
“注意力资源集中:对其他嘉宾反应迟钝,仅对吴冉语音语调变化产生即时反馈。”
洪琛盯着这三行字看了很久。他点开录音附件,里面是萧曜辰在节目中的声音片段。当吴冉轻声说“我其实不太会跳舞”时,萧曜辰回应了一句“没事,我带你”,语气温和,鼻音低沉。这段话重复播放了五遍,每一次洪琛都听得更清楚一点——那不是设计好的台词节奏,也不是惯常的综艺语气。
他拿起手机,拨通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四声接通。对方用中文开口,声音平稳:“说。”
“今天他出现了异常。”洪琛说,“对吴冉的反应不在程序内。”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具体。”
“视线锁定,抑制性微表情出现,笑容结构崩溃。还有……他对她的声音有延迟性回放反应。我在回放里发现了三次他嘴唇轻微同步她说话的内容,像是无意识模仿。”
“他有没有主动靠近她?”
“没有。但他没有按指令后撤。当她靠近时,他选择了停留。”
又是一段沉默。然后萧统说:“不阻止。继续放任接触。”
“如果他突破框架怎么办?”
“那就说明实验有了新变量。”萧统的声音没有起伏,“我们需要确认这种波动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你只管记录,不要干预。”
“可他现在表现出来的,已经接近拟情状态。”
“那就观察它怎么发展。”萧统顿了顿,“你是医生,不是裁判。你的任务是收集数据,不是保护他。”
电话挂断。
窗外的霓虹灯闪烁,洪琛坐在酒店套房的书桌前,指尖轻敲键盘,屏幕上的邮件发送成功后,他缓缓合上笔记本电脑。房间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空调低沉的嗡鸣在耳畔回响。他靠向椅背,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十八年前那个地下室——那是他人生轨迹彻底偏移的起点。
那时他还只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名研究生,聪慧、理想主义,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充满敬畏与好奇。而萧统,是他的导师,学术界的传奇人物,以共情机制研究闻名全球。严谨、冷静、近乎非人的情绪控制力,让他在学界被誉为“理性之巅”。可正是这个被无数人仰望的男人,在那间隐秘的地下实验室里,亲手撕开了科学与伦理之间最深的裂口。
那天,萧统带他穿过医院后方一条隐蔽的通道,金属门开启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空气骤然变得冰冷,墙壁上贴着防潮层,灯光惨白得不带一丝温度。实验室中央是一面巨大的单向玻璃,后面关着一个瘦小的男孩,约莫7-8岁,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嘴里低声重复着某个数字序列。
“这是萧曜辰,12岁。”萧统的声音平静如常,“我的儿子。”
洪琛怔住。
“天生共情缺失、人格分裂。”萧统递给他一份厚厚的实验报告,“A人格正常,B人格无共情能力。双胞胎中的幸存者,在三个月大时出现分裂现象。我们至今未能确定诱因,不排除双胞胎夭折对另一方造成精神干扰。但可以确认的是,两种人格交替出现,且彼此不知对方存在。”
洪琛翻动报告的手微微发抖。脑电图记录、瞳孔反应测试、面部微表情分析……数据详尽到令人窒息。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些实验对象竟来自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且是导师的亲生骨肉。
“您……怎么能……”他声音干涩。
萧统转过身,目光落在玻璃后的男孩身上,语气竟有一丝罕见的波动:“洪琛,你知道多少心理学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真正的、未经干预的共情缺失样本?而我就在他身边。他是完美的研究对象。”
“完美……”洪琛几乎失声。
“正因如此,我才拥有最完整的观察条件。”萧统淡淡道,“我即是父亲也是研究者。情感会干扰判断,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在这个空间里,亲情不存在,只有变量和结果。”
那一刻,洪琛第一次意识到,眼前这位曾被他奉为精神灯塔的导师,早已将人性让位于科学执念。那种冷静到极致的专注,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所谓“客观研究”的残酷本质。
从婴儿期开始,萧统就系统性地记录萧曜辰的行为模式。最初三个月,A人格主导,表现出正常的依恋行为:哭闹时寻求拥抱,看到人脸会微笑,对母亲的声音有强烈反应。但从第四个月起,变化悄然发生。某次夜间喂奶中,母亲发现孩子睁着眼却不回应呼唤,眼神呆滞,肢体僵硬。持续二十分钟后,他又突然恢复,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萧统立即启动监测程序。他在家中安装隐藏摄像头,在婴儿床下铺设压力感应器,甚至在奶瓶中加入微量可追踪物质,用于判断意识切换的时间节点。经过数月观察,他得出结论:环境刺激强度、睡眠周期紊乱、以及特定声音频率(如高音调尖叫)是触发人格转换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