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赵钰传
本书标签: 历史  历史向 

第一章 弱冠行

赵钰传

(洪武六年 四月十一 晴)

农历四月初九的夜,带着岭南初夏特有的潮热,透过木窗,缓缓流淌进赵钰的房间里。油灯如豆,在墙上投下他已然变得结实、却仍带着一丝少年单薄的身影。

今日,他行了“弱冠”之礼。父亲请族中长者为他束发加冠,取了大名“赵钰”。二字在口中默念,沉甸甸的,意味着他从此是个真正的成年男丁,要对家国、对自身负责。

然而,冠礼的庄重与喜庆过后,此刻盘踞在他心头的,却是更具体的茫然。新会县的家,安稳,却也局促。父母日渐老去,田亩出产仅够温饱,他若继续守着这几亩薄田,未来似乎一眼便能望到头。二十岁了,他不能再像儿时般,心安理得地依赖父母过活。

“香山县……”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幕,心里反复咀嚼着这个邻县的名字。那是海船往来之地,是比新会更热闹的码头。或许,那里有他的活路。一股混杂着不安与渴望的热流,在他胸腔里涌动,最终凝成一个清晰的念头:走,去香山,自己谋一条生路出来。

初十上午,饭桌之上,一碗稀粥,两碟咸菜。“哎,你听说了吗,咱们村的赵夫人她的丈夫出海工作两年没回家了,附近的小混混经常上门,让她把家中的粮食拿出一些来孝敬孝敬,甚至有时候还索要鸡禽这些……”赵钰母亲对坐在饭桌上对赵钰的父亲说道。

赵钰扒完最后一口饭,放下筷子,喉结上下动了动,才抬眼看向父母,“爹,娘,”他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干涩,“我……我想去香山县看看,谋个生计。”

母亲正在收拾碗筷的手顿住了,担忧地看向父亲。父亲沉默地嚼着咸菜,良久,才缓缓道:“想好了?”

“想好了。”赵钰挺直了背,“儿子已行冠礼,是大人了。总不能一直在家吃闲饭。香山码头繁华,机会总比家里多。我年轻,有力气,总能找到活计。”

又是一阵沉默,只听得见灶间柴火的轻微噼啪声。父亲终于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沉声道:“出去闯闯也好。记着,手脚勤快,莫惹是非。实在不行,就回来,家里总有你一口饭吃。”

母亲的眼圈微红,终究没说什么,只默默起身,去屋里为他收拾几件换洗衣物。应允,便是一家人在沉默中达成的一致。

下午,赵钰去了堂兄赵铭教书的私塾。塾堂设在村尾一座旧祠堂里,还未走近,便听得见里面传来童子们清脆又参差不齐的诵读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他候在门外,直到散学时分,孩童们如雀儿般涌出,才见到一身青布长衫的赵铭。见到赵钰,赵铭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阿钰来了?行过冠礼,是真大人了。”

赵钰说明来意,赵铭便引他进塾堂参观。堂内光线稍暗,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卷和墨锭的淡淡香气。墙上挂着孔圣人像,下面是一张张磨得发亮的旧书案。赵铭就在这方寸之地,日复一日,启蒙着蒙童,也安守着自己的清贫。

晚上,赵铭执意做东,在私塾附近一家只摆着三四张方桌的小饭馆为赵钰饯行。一碟卤豆干,一盘清炒时蔬,一碗猪杂汤,堂兄弟二人对坐小酌。

“香山县龙蛇混杂,码头之地,尤重利害。”赵铭抿了一口土酒,神色认真起来,“你此去,凡事多个心眼。兄长赠你一言,在你临危时,望你谨记——”

赵钰放下筷子,正襟危坐。

“待人退一步时,始终守住自身利益的边界;为己争取时,争取的目标只到能活下去就够。此乃吾兄肺腑之言,切记,切记。”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入赵钰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一时未能全然参透,却知是兄长多年处世凝练的智慧,便郑重地点了点头:“阿钰记下了,谢兄长教诲。”

拜别时,月色已上中天。

四月十一,天光未亮,赵钰便起身了。母亲已将几件衣物和一个装着干粮的包袱打好。父亲默默塞给他一小串铜钱。没有过多言语,赵钰在微熹的晨光中,向父母磕了个头,背上行囊,转身踏上了通往渡口的小路。

路途不远不近。他步行了大半日,近午时分,终于见到了那条宽阔的江水,以及江畔嘈杂的渡口。混着鱼腥、河水腥和汗味的风扑面而来,码头上挑夫、小贩、旅客往来穿梭,喧哗声扑面而来,是一个他全然陌生的世界。

他买了船资,登上那艘摇摇晃晃的渡船。船工解缆撑篙,船只缓缓离岸。赵钰站在船头,回望渐渐远去的新会县城墙,故乡在视线里缩成模糊的一线。前方,是烟波浩渺的江水,和对岸那个名为“香山”的未知之地。

船至江心,水势渐急。下午的阳光洒在江面上,碎金万点,有些晃眼。赵钰握紧了肩上的包袱,里面是母亲的牵挂,父亲的沉默,和堂兄那句沉甸甸的赠言。

渡船靠岸,踏上是香山县的土地。他深吸一口气,融入了码头上为生计奔波的人流之中。他的十年,便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赵钰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 香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