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田的约定成了每年春天的默契。于朦总会带着“忘尘”笛赴约,灵汐则会提前带着孩子们打理花田,田埂上渐渐多了刻着名字的木牌,都是从“星尘计划”走出去、又回来支教的年轻人。
第五年花开时,灵汐递给于朦一本厚厚的画册,封面是孩子们合力画的蓝花田,里面贴满了照片与手写信。有云南绿春的孩子举着自制的竹笛,背景是云雾缭绕的山腰;有贵州金沙县的女孩捧着奖状,信里写着“李老师说我画的蓝花能治愈人,就像于老师的笛声”;还有个曾经怯生生的男孩,照片里正站在讲台上教学弟学妹吹《竹溪谣》,旁边放着于朦当年送他的书签 。
“‘星尘计划’该有新模样了。”灵汐指尖划过一张孩子们围坐听曲的照片,“光靠捐赠不够,得让山里的才华走出去。”两人合计许久,决定启动“星尘音乐夏令营”,从十二座山区选拔有天赋的孩子,到城市里接受专业培训,再带着技能回到家乡。
夏令营首期开营那天,鸟巢后台挤满了背着旧乐器的孩子。有个女孩攥着纸折的蓝花,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没学过音乐,但我能听出笛子的情绪。”于朦笑着把“忘尘”笛递到她手里:“没有会与不会,只有用心不用心。”女孩试吹时,笛声虽生涩,却让在场的音乐人红了眼眶——那调子里藏着山风的清冽与对世界的好奇。
为了让计划长久运转,于朦借鉴了新的公益模式:他开通短视频账号,记录孩子们练琴的日常,直播间里不搞大额募捐,只接受小额打赏与善意转发。没想到,孩子们憋笑练琴的模样、捧着新乐器时发亮的眼睛,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广告商主动找上门,愿意为孩子们捐乐器换曝光,直播间的打赏也足够支付夏令营的食宿费。有人质疑“公益掺商业”,于朦却在视频里回应:“能让孩子们一直有琴练,比空谈纯粹更重要。”
第七年夏天,夏令营的汇报演出在音乐厅举行。第一个登台的是当年接过“忘尘”笛的女孩,她如今已是山区的音乐老师。当《竹溪谣》的笛声响起,台下的孩子们跟着哼唱,二楼的观众席上,灵汐悄悄碰了碰于朦的胳膊:“你看,光真的传下去了。”
演出结束后,一个穿校服的男孩递来封信,信封上画着蓝花,字迹稚嫩却有力:“于老师,我以后也要去支教,像您和灵汐老师一样,把音乐的光带给更多人。”于朦摸着男孩的头,忽然想起住持当年的话——渡人先渡己,而真正的薪传,是让被照亮的人,再去点亮更多星辰。
走出音乐厅时,晚风带着夏夜晚星的凉意。于朦握着灵汐的手,掌心的玉牌与衣袋里的“忘尘”笛轻轻共鸣。远处的夜空下,十二座山区的音乐教室里,或许正有孩子借着月光练琴,那些细碎的音符,正顺着溪流、穿过竹海,汇聚成一片永不熄灭的星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