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尘光渡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无题

尘光渡

第十五年的蓝花田,添了座小小的“星尘纪念馆”。玻璃柜里摆着三样东西:泛光的玉牌、包浆温润的“忘尘”笛,还有卓玛阿妈留下的老藏笛。墙上贴满照片,最新一张是阿柚在珠峰脚下建的音乐教室,孩子们举着“星尘计划十五周年”的横幅,背景是皑皑雪山。

“今年要办个‘星尘音乐节’,”灵汐指着纪念馆的空地,“让十二座山的孩子都来,把家乡的声音唱给全国听。”于朦笑着点头,指尖划过玻璃柜里的藏笛——卓玛去年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临走前把藏笛留在这,说“要让它陪着更多孩子找着音乐的光”。

音乐节筹备时,出了个小插曲。云南绿春的孩子们想带哈尼族的多声部民歌登台,却愁没有老歌手指导。灵汐翻遍“星尘档案”,找到一位退休的哈尼族歌师,老人住在深山里,通讯不便。于朦当即决定,带着孩子们翻山去找。

山路崎岖,孩子们背着自制的乐器,走累了就哼起民歌。走到半山腰,雨突然下了起来,于朦把冲锋衣脱给最小的孩子,自己抱着“忘尘”笛护在怀里。灵汐牵着孩子的手,笑着说:“当年你在竹溪吹笛,现在咱们在雨里唱歌,都是和音乐的约定。”

终于见到歌师时,老人正坐在火塘边编竹筐。听说孩子们要唱哈尼族民歌,老人眼睛一亮,从床底翻出个旧录音机,里面是三十年前的多声部录音。“这调子,快没人会唱了,”老人拉着孩子的手,一句句教,火塘的光映着祖孙般的身影,于朦悄悄用手机录下,发在了短视频账号上。

这段视频意外火了。网友们被老人的执着和孩子们的认真打动,纷纷留言“想听最地道的哈尼民歌”。音乐节当天,绿春的孩子们穿着民族服饰登台,歌师也被请到现场。当多声部的歌声响起,台下观众跟着拍手,灵汐靠在于朦肩上,轻声说:“你看,老祖宗的光,也被咱们续上了。”

音乐节的压轴环节,于朦抱着“忘尘”笛,卓玛拿着老藏笛,阿柚带着孩子们的乐器,所有人站在舞台中央,一起吹起《竹溪谣》。笛声、歌声、乐器声混在一起,直播间的弹幕刷成了蓝色的海洋,有人说“这是我听过最治愈的声音”,有人说“明年我也要去支教”。

演出结束后,歌师拉着于朦的手,把一枚竹制的哨子塞给他:“这是哈尼族的‘传声哨’,吹一声,山里的人就知道有人来送光了。”于朦接过哨子,忽然觉得,这些年的奔波都值了——从当年的匿名信,到如今的音乐节,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奔赴,“星尘”早已不是计划,而是刻在无数人心里的约定。

第二十年春天,蓝花田的石碑旁,又添了一块新碑,刻着“薪火相传”。灵汐和于朦头发都染了些白霜,却依旧牵着孩子们的手,在花田里吹笛。卓玛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来支教;阿柚在西藏建了五所音乐教室,娶了当地的藏族姑娘;当年贵州的插画师,把“星尘故事”画成了绘本,成了孩子们的睡前读物。

于朦坐在田埂上,摸着掌心的玉牌,“忘尘”笛放在腿边。灵汐递来一杯热茶,笑着说:“你还记得当年住持说的‘渡人先渡己’吗?现在咱们不仅渡了自己,还渡了一整片星尘海。”

风过花田,笛声又起。这一次,不用他独自吹,孩子们的歌声、老人们的乐器声、远处雪山的风声,都成了笛音的伴奏。蓝花飘落在“忘尘”笛上,玉牌的光与花田的蓝相映,于朦忽然明白:真正的永恒,从不是某个人的停留,而是让光一代接一代,从蓝花田到雪山,从竹海到草原,永远朝着人间,生生不息地流淌。

而那朵最初的蓝花,早已开在无数人的心里,成了他们一辈子的,星尘之约。

上一章 续星尘 尘光渡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