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尘光渡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无题

尘光渡

第三十五年的蓝花田,多了座“时光邮筒”——木质的筒身爬满藤蔓,筒口挂着蓝花穗子,孩子们常把写给未来的信塞进去,说“要让三十年后的自己,记得现在的光”。

灵汐正蹲在邮筒旁,拆一封泛黄的信——是三十年前那个怯生生接过“忘尘”笛的女孩阿柚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感慨:“当年您说音乐能聚光,现在我女儿在林芝教孩子们吹藏笛,她总说,要像于老师和灵汐老师一样,做光的传手。”

于朦拄着竹制拐杖走来,杖身刻着“星尘”二字,是卓玛去年亲手做的。他头发已全白,却依旧精神矍铄,怀里抱着用了三十多年的“忘尘”笛,笛尾的蓝花穗子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随风轻晃。“今年‘星尘计划’要跨洋了,”他递过一份邀请函,是海外华人公益组织发来的,“他们想在东南亚建音乐教室,让华人孩子也能听见竹笛的声音。”

出发前,“银龄班”的老艺人们来了。八十多岁的苗族芦笙手,把祖传的芦笙交给孙子,让他跟着去海外;侗族歌师的徒弟,带着录满大歌的录音笔,说“要让外国朋友知道,咱们的调子能唱到心里去”。孩子们也凑来热闹,把自己画的蓝花、写的乐谱塞进背包,说“这是给外国小伙伴的礼物”。

东南亚的支教比想象中更顺利。在泰国清迈的华人学校,孩子们第一次摸到竹笛,好奇地跟着于朦学吹《竹溪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卓玛的学生用藏笛与当地的甘美兰乐器合奏,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竟格外动听。灵汐则忙着整理“星尘档案”,把海外孩子的笑脸、学琴的视频,一一存进纪念馆的数据库里。

有天傍晚,于朦在学校的竹林里吹笛。“忘尘”笛的声音飘远,引来个华人老奶奶,她拄着拐杖,眼里含着泪:“这调子,像我老家的山歌,几十年没听过了。”原来老奶奶是云南人,年轻时逃难到海外,再也没回过家乡。于朦握着她的手,教她用简单的调子,吹起记忆里的家乡山歌,笛声里,老奶奶的眼泪落在竹笛上,与笛音相融,成了最动人的旋律。

海外支教回来,蓝花田迎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当年林芝的卓玛,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的老太太。她抱着那支老藏笛,身后跟着一群孩子,有藏族、汉族,还有东南亚来的华人孩子。“我带孩子们来认根,”卓玛笑着说,“让他们知道,不管走多远,音乐里的光,永远连着蓝花田。”

第四十年校庆,“星尘计划”在全球已有百座音乐教室。庆典当天,鸟巢的屏幕上,同步播放着世界各地孩子的表演:清迈的孩子吹竹笛,吉隆坡的孩子弹甘美兰,林芝的孩子唱藏歌,蓝花田的孩子奏芦笙……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乐器,却都唱着同一首《竹溪谣》。

于朦和灵汐坐在舞台中央,“忘尘”笛放在膝上,掌心的玉牌依旧泛着温光。台下,阿柚的女儿、卓玛的学生、海外的孩子们,还有那些跟着“星尘计划”走了几十年的志愿者,都朝着他们挥手。灵汐轻声说:“你看,咱们的星尘海,真的连到全世界了。”

于朦笑着点头,缓缓拿起“忘尘”笛。笛声响起,依旧清亮,带着三十年的温柔、四十年的坚守,飘向台下,飘向屏幕里的世界各地。孩子们跟着哼唱,老人们跟着拍手,蓝花田的风似乎也吹进了鸟巢,带着花香,带着竹笛的气息,裹着无数人的心意,飞向更远的地方。

庆典结束后,两人回到蓝花田。月光下,“时光邮筒”里塞满了新的信,有孩子写的“我要当支教老师”,有老艺人写的“老调子不会断”,还有海外华人写的“谢谢你们,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于朦牵着灵汐的手,坐在田埂上,“忘尘”笛放在两人中间。风过花田,蓝花瓣落在笛身上,玉牌的光与月光相融,照亮了他们的白发,也照亮了满田的蓝花。

“你说,咱们这辈子,值吗?”灵汐轻声问。

于朦望着漫天繁星,笑着点头:“值。因为光还在走,星尘还在聚,这朵蓝花,会开得越来越旺。”

笛声又起,这一次,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众多的听众,只有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片盛开的蓝花田,和一段跨越四十年的星尘之约。而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光,正带着蓝花的香气,带着竹笛的温柔,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永远明亮。

那朵最初的蓝花,早已成了永恒的信仰,刻在每一个与星尘相遇的人心里,直到岁月尽头,直到星海无边。

上一章 无题 尘光渡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