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行,我已经有约了。”楚怀远头也不抬。
林薇的目光再次扫过宋媛,这次带着明显的敌意。
她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图书馆恢复安静后,楚怀远轻轻叹了口气。
宋媛抬起头,正好对上他带着歉意的目光。
“对不起,打扰到你了。”他低声道。
宋媛摇摇头,表示不在意。她重新将注意力放回书本,心里却泛起涟漪。
楚怀远对林薇的态度与从前相比,有了微妙但明确的变化。
中午时分,楚怀远合上书本:“去吃饭吗?”
宋媛看了看时间,点点头。他们一起走出图书馆,往食堂方向走去。
“你刚才说的有约...”她忍不住问道。
“就是和你啊。”楚怀远理所当然地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宋媛停下脚步:“你不必这样,楚怀远。不必为了我改变你原有的计划和社交圈。”
楚怀远也停下来,认真地看着她:“我不是在改变自己,而是在重新安排优先级。以前我把太多时间花在那些所谓的‘必要社交’上,现在我想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那林薇呢?你们不是世交吗?”
“正因为是世交,才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楚怀远的语气有些无奈,
“她对我有超出友谊的期待,而我无法回应。模糊的态度只会造成更深的伤害,这不是你说的吗?”
宋媛想起自己不久前对赵娜说过类似的话,不由得微微一笑:“你倒是学得快。”
“向优秀的人学习,不丢人。”楚怀远也笑了。
他们在食堂遇见了苏雨晴和李悦,便自然地拼桌吃饭。
席间,楚怀远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校园风云人物,而是一个会讲笑话、会为考试发愁的普通大学生。这种转变让宋媛感到既陌生又亲切。
周三下午,《晨曦》的稿件截止日。宋媛将修改好的稿子发给沈墨,不久后就收到了回复:
“写得很好,无需修改。这期校刊出来后会第一时间通知你。另外,下周有个高校文学刊物的交流会,你有兴趣参加吗?作为《晨曦》的新生代表。”
宋媛看着邮件,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这是她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认可。
“谢谢你的信任,我很乐意参加。”她回复道。
放下手机,宋媛翻开日记本,写下新的记录:
“10月19日,阴。期中考临近,和楚怀远在图书馆一起复习。
他变了,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偶像,而是一个有缺点、会困惑的普通人。
这种发现让我既失落又欣慰——失落的是青春幻想的破灭,欣慰的是我终于能正视真实的他。
沈墨邀请我参加高校文学交流会,这是我的另一个世界,与楚怀远无关的世界。”
写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继续写道:
“也许真正的成长,就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行世界。在某个世界里,我是暗恋楚怀远十年的宋媛;
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晨曦》的撰稿人;在更多的世界里,我是父母的女儿,是苏雨晴的朋友,是努力追寻自我的普通女孩。
这些世界平行存在,互不取代,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我。”
周五的晚上,宋媛在宿舍整理采访笔记,楚怀远发来消息:
“明天有空吗?听说美术馆有个新展览,是关于光影艺术的。”
宋媛看着消息,没有立即回复。她打开电脑,查了一下那个展览的信息,确实是她感兴趣的主题。
“我明天下午要去《晨曦》开选题会,上午可以。”她回复道。
“好,那就上午十点,美术馆门口见。”
放下手机,宋媛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种平等的、有来有往的邀约,正是她一直渴望的。
周六的美术馆人不多,楚怀远早早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两张票。
“我怕人多,提前网上预订了。”他解释道。
展览的主题是“光与影的对话”,展出了许多利用光影效果创作的艺术作品。
有一件装置艺术特别吸引宋媛——它是一个不断旋转的多面体,在灯光下投射出变幻莫测的影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交错,时而分离。
“像不像我们?”楚怀远轻声说。
宋媛看着他:“怎么说?”
“光与影,看似对立,实则共生。没有光,影就不存在;没有影,光也失去了层次和深度。”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变幻的光影上,“就像我们,曾经一个追逐,一个被追逐;现在终于能够平等对话。”
宋媛被他的比喻打动了。他们站在那件装置前许久,看着光影流转,仿佛在看一场无声的电影。
展览的最后一个区域是互动区,参观者可以用提供的道具在墙上创造自己的光影作品。楚怀远拿起一个多棱镜,在灯光下调整角度,在墙上投射出一道小小的彩虹。
“送给你。”他将那道彩虹移到宋媛身前,“虽然短暂,但是真实的美好。”
宋媛看着身前那片斑斓的色彩,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从美术馆出来,天空飘起了细雨。楚怀远撑开伞,自然地倾向宋媛一侧。
“我下午要去《晨曦》开会了。”宋媛说。
“我送你。”
他们并肩走在雨中,伞下的空间不大,却恰到好处地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雨滴敲打着伞面,发出细密的声响,像是为他们的沉默伴奏。
到达文学院楼下,宋媛注意到楚怀远的左肩已经被雨水打湿了一片——他一直将伞倾向她这一侧。
“谢谢你的展览,我很喜欢。”她说。
“下次还有类似的,我再约你?”楚怀远的眼中带着期待。
宋媛点点头:“好。”
她转身走进文学院大楼,在玻璃门后回头看了一眼。
楚怀远还站在原地,撑着伞,在细雨中目送她离开。那一刻,宋媛感到心中有什么东西彻底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