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怪事奇谈杂论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第三章 弦上音

怪事奇谈杂论

拾光阁的铜铃在雨雾里晃出细碎的响,沈丘陵刚把樟木箱的锁扣擦亮,木门就被推开了。进来的是个穿靛蓝短打的老妇人,怀里抱着个用蓝布裹紧的长物,雨水顺着布角滴在青砖上,洇出深色的痕。

“这胡琴……能修吗?”老妇人的声音像被水泡过的棉线,“它一到半夜就自己响,拉的还是半支没头没尾的调子。”

蓝布揭开时,沈丘陵闻到一股松烟混着霉味的气息。那是把二泉胡琴,琴杆是老红木的,琴筒蒙着的蛇皮已泛出暗哑的黄,琴轴上缠着的丝弦断了两根,剩下的也松垮地搭在琴码上。最显眼的是琴杆内侧,刻着行歪歪扭扭的字:“赠阿鸾,民国三十一年春”。

"我姓吴,”老妇人轻轻地放下胡琴在桌子上,“这把琴是我婆婆以前结婚时的嫁妆。她叫柳鸾,年轻的时候在戏班子演戏,青衣演得可好了,特别是《霸王别姬》那段,那段可是她的绝活儿!”

沈丘陵指尖抚过琴筒,蛇皮上有几处极细的裂痕,像是被指甲反复摩挲过。他调了调剩下的弦,试拉了个泛音——音色本该清亮如泉,此刻却闷得像堵着团湿棉絮。

“婆婆说,这琴是她师兄周砚送的。”吴老太望着窗外的雨帘,“周师兄拉得一手好胡琴,总说要给她写支新曲子,叫《鸾归引》。可民国三十三年冬,戏班子往南逃,过湘江时船翻了,周师兄为了捞这把琴……”

话音未落,胡琴突然发出“嗡”的一声轻颤,断弦竟无风自动,在琴筒上扫出半拍哀婉的调子。

沈丘陵皱眉细看,琴杆与琴筒的接缝处卡着片干枯的竹叶,叶尖沾着点暗红的锈迹。他用竹刀小心撬开缝隙,掉出一卷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是半张泛黄的乐谱,墨迹被水浸得晕开,隐约能辨认出“《鸾归引》初稿”几个字,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个墨点,像滴未落的泪。

“周砚的名字,地方志里有记载。”沈丘陵转身从书架抽出《梨园百年录》,“民国三十三年湘江溃堤,‘鸣春班’十二人失踪,唯柳鸾被渔民所救,怀中紧抱胡琴。附记里说,周砚原是江南笛王之子,为学胡琴弃笛从弦,常于月下为柳鸾伴奏。”

吴老太突然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铁盒,打开是枚银质发簪,簪头雕着只衔花的鸾鸟,鸟喙处有道深深的刻痕。“这是周师兄送婆婆的定情物,她说当年逃荒时,周师兄就是用这簪子撬开琴杆藏乐谱的。”

沈丘陵将发簪贴近琴筒,锈蚀的弦轴突然“咔嗒”转动半圈。他把乐谱铺在案上,取来松烟墨和狼毫,对着晕开的墨迹细细描摹——残缺的音符在纸上渐渐连成曲调,尾声处缺了半拍,像句没说完的话。

“您婆婆可曾说过,《鸾归引》的最后一句,该是什么调子?”

吴老太闭眼哼唱起来,声音苍老却带着戏腔的婉转:“‘湘江月冷,鸾鸟不还……’后面本该有个高音,可她每次唱到这儿就哭,说周师兄没来得及教她。”

沈丘陵执弓轻拉,琴音突然清亮起来,像是拨开了雨雾。他顺着吴老太的调子补全了尾音,高音处如鸾鸟哀啼,却又带着释然的颤音。乐谱上的墨点忽然洇开,化作完整的“周砚”二字,琴杆内侧的刻痕里渗出细如牛毛的水珠,顺着木纹滑落,在案上积成小小的一汪。

“他不是要留着琴等她,”沈丘陵放下弓,“是怕她忘了怎么把曲子唱完。”

雨停时,吴老太抱着修好的胡琴离开,琴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调子,正是完整的《鸾归引》。沈丘陵望着案上那汪水渍,忽然发现水面映出的自己,鬓角竟沾着片半透明的竹叶——风穿堂而过,竹叶飘落在刚写好的“弦上音”三个字上,带着淡淡的松烟香。

(未完待续)

上一章 第二章 书中魂 怪事奇谈杂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