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顺平侯赵云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不聊吕布的勇,不谈诸葛的智,单说一个人——赵云,赵子龙。

你肯定听过他的名字。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阿斗,白马银枪,一身是胆。这些词儿都快被说烂了,对吧?但我想跟你聊的,不是演义里那个完美得像尊白玉雕像的“常山赵子龙”。我想跟你扒开历史的尘土,看看真实的三国志里,那个有温度、有血肉、有遗憾,甚至有点憋屈的赵云。

他好像永远站在最正确的一边,却似乎永远离舞台的中央,差着那么一步。

咱们从头说起。赵云是常山真定人,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他最开始跟的,不是刘备,是公孙瓒。那时候刘备还是个四处寄人篱下的小角色,而公孙瓒已经是雄踞北方的大佬了。就在公孙瓒那里,赵云和刘备相遇了。

史书《云别传》里记载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刘备和赵云一见如故,好到同床眠卧。刘备当时心里肯定在打小算盘:这哥们儿是个人才,得挖过来。但赵云没马上跳槽,他有他的义气。后来因为兄长去世,赵云离开了公孙瓒。临别时,刘备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赵云对他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终不背德也。”

这句话,重如泰山。他不是说“终不背您也”,他说的是“不背德”。意思是,我赵云这辈子,绝不会去做违背道义的事。他效忠的,首先是他心中的那个“义”,然后才是符合这个“义”的人。这就注定了他一辈子干不出纯粹出于利益的计算,也注定了他后来的许多“不合时宜”。

好了,重点来了,长坂坡。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刘备撒丫子就跑,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是赵云,一个人,一杆枪,逆着溃逃的人流,往回杀。有人跟刘备打小报告:“赵云往北边跑了,肯定是投降曹操去了!”刘备直接把手戟扔过去:“放屁!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这种信任,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果然,没多久,赵云回来了。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阿斗,身边跟着甘夫人。他血染征袍,但脊梁挺得笔直。

演义里把这段写得神乎其神,杀了个七进七出,砍翻名将五十多员。但正史《三国志》就一句话:“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没有七进七出,没有五十员上将。真实的场景可能更残酷,更绝望。那不是在万军丛中表演个人武艺,那是在乱军之中,像一个孤胆的保姆,用自己的命做赌注,去抢回主公的骨血。没有光环,只有责任。这种沉默的、近乎送死的忠诚,比演义里开了无双的表演,更让我动容。

他救下的那个孩子,后来成了蜀汉的后主刘禅。不知道晚年的赵云,看着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会不会偶尔想起长坂坡那个血腥的清晨,心里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

赵云这辈子,干的很多事都显得“不太聪明”。

刘备拿下成都,要论功行赏,打算把成都城里的房舍田产都分给兄弟们。这时候,赵云站出来泼冷水了。他说:国贼还没除掉,咱就先想着分房子?应该把这些田宅还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咱们才能顺理成章地征兵收税,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这话对不对?太对了。格局宏大,目光长远。但得不得罪人?得罪死了。那些跟着你刘备刀头舔血的兄弟们,就等着分钱分地过好日子呢,你赵云跳出来装什么清高?你这不就是把全公司同事的年终奖都给捐了吗?

还有,关羽死后,刘备红了眼要打东吴报仇。举朝上下,没人敢劝。只有赵云,梗着脖子又站出来了。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咱们先灭了魏,东吴自然服气。现在把主力拿去跟东吴死磕,这仗打起来就没完没了。

这话对不对?简直是对局势最清醒的判断。但刘备听得进去吗?听不进去。结果夷陵一场大火,烧光了蜀汉的家底。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从这一刻起,事实上已经破产。

你看,赵云总是在最需要人情世故的时候,选择道义和理智。他就像班里那个永远坚持正确答案,从而显得有点不合群的优等生。他没错,但他会让周围做错事的人,浑身不自在。

所以,赵云的官一直当得不大。刘备时代,他主要是个“保镖头子”(翊军将军)。直到刘禅即位,他才算做了比较大的官,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但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相比,总感觉差着点意思。

你说他能力不行?汉中战役,他玩了一出“空营计”,大开着营门,偃旗息鼓,吓得曹军疑心有伏兵,自己退走,被刘备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他能带兵,能打仗,有勇有谋,更有大局观。

那为什么?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他太“正”了。他不拉帮结派,不搞政治投机,永远只站在道理那边。这种人,领导用着最放心,但往往不会把他当成心腹中的心腹,因为他的心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某种更高的准则。在权力的牌桌上,他是一张好牌,但很少会成为王炸。

赵云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需要老将压阵,赵云去了。但街亭失守,全线溃败。唯有赵云亲自断后的那支部队,辎重没有丢失,人员编制整齐地撤了回来。诸葛亮要赏他绢布,赵云说:打输了还赏什么?东西先存到国库里,等到冬天再分给将士们吧。

败而不乱,退而不溃,功而不受。这就是赵云一生的写照。干干净净,堂堂正正。

北伐回来不久,赵云病逝。他没有看到蜀汉的落日,这或许是一种幸运。他带着他一贯的清白和忠勇,离开了这个他奋斗了一生,却终究未能挽回的乱世。

所以,哥们儿,你说赵云是谁?

他不是演义里那个完美无缺的战神。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把“义”和“责”刻进骨头里的男人。他也许一辈子没当过主角,但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配角的光辉”。在关羽的傲慢、张飞的暴烈、刘备的冲动、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之外,赵云提供了一种同样珍贵,甚至更加难得的品质——清醒的、温和的、却从未动摇过的坚守。

他像一块温润的白玉,没有钻石那么璀璨夺目,但自有其坚硬通透的质地。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又充满算计的时代,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他可能没有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最高功名,但他赢得了身后千古的敬意。

读三国,你可以崇拜诸葛的多智,向往关羽的义气,但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细细品味赵子龙这一生,心里会涌起一种不一样的敬意,还有一种淡淡的心疼。

这,就是我想跟你分享的,真实的赵云。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魏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