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忠武侯诸葛亮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得关掉灯,点上一支蜡烛,好好聊聊这个人。

他不是那种你可以在饭桌上勾肩搭背、吹牛喝酒的兄弟。他离我们太远了,远得像山巅上的一捧雪,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你只能仰望,心里泛起一阵干净的敬意,还有一点点……心疼。

对,就是心疼。聊诸葛亮,聊到最后,就是这两个字。

我们都知道他神机妙算,知道他鞠躬尽瘁。但这些词儿,都被说得太轻飘了,像一张标签,啪一下贴在他身上,反而把他活生生的血肉给封住了。今天,咱们试试看,能不能轻轻把这标签掀开一角,感受一下那颗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被反复灼烧、直至燃尽的灵魂。

他出山之前,在干嘛?

在隆中种地。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躬耕陇亩”。你想想那画面,一个满腹经纶、自比管仲乐毅的才子,每天和锄头、庄稼打交道。这不是隐居,这是蛰伏。是龙蜷缩在浅水里,等待一场能把它带入大海的暴雨。

所以当刘备出现的时候,那声“春雷”终于响了。三顾茅庐,不只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故事,那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双向奔赴。刘备需要一张指向天下的地图,而诸葛亮,需要一双能把他画的图变成现实的手。

“隆中对”,那短短的几百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乱世的迷雾。天下三分,荆益二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把未来几十年的棋局,看得清清楚楚。这不是算命,这是基于对人性、对地理、对时势深刻洞察的顶级战略推演。

那一刻,刘备肯定是浑身战栗的,他漂泊半生,终于看到了光。而诸葛亮呢?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也接过了此后二十七年的宿命。一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轻描淡写背后,是拿一生做赌注的决绝。

他前期的活儿,干得是真漂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演义情节,但合乎其风采),把赤壁之战的火给点了起来,为刘备抢来了第一块真正的地盘——荆州。然后入川,定汉中,帮刘备打下了称帝的基业。

那段时间的诸葛亮,是潇洒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谋主。他的智慧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割着乱世的肿瘤。他搞内政是一把好手,法治严明,但大家心服口服,因为他自己就先做到了绝对的公正廉洁。

但一切的转折点,在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然后,刘备为了报仇,倾国之力伐吴,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我在写赵云那篇里说过,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在那一刻,其实已经破产了。荆州这个北伐的桥头堡丢了,孙刘联盟破裂了,蜀汉的家底也打光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那个烂摊子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塞到了诸葛亮手里。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话,是真心还是试探?千年来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它像一道最坚固的枷锁,把诸葛亮彻底锁在了“忠臣”的位置上。他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于是,我们看到了后半生的诸葛亮。

他的人生,从一篇宏大的开国史诗,变成了一曲悲壮的独奏。丞相的事,他管;将军的事,他管;甚至小到一个士兵打二十军棍的处罚,他也要亲自过问。史书上说他“事必躬亲”,这听起来是美德,但你细想,这是何等的孤独与无奈?他是丞相,不是主簿。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累成这样?

因为没人可用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法正……那一代人杰,都凋零了。蜀汉人才凋敝,他能信得过、又能办事的人,太少了。他就像一根顶梁柱,撑着摇摇欲坠的房子,不敢有片刻松懈,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倒,整个房子就塌了。

然后,就是那一次次徒劳的北伐。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他真的不知道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开篇就说得明明白白。他比谁都清楚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那是蚂蚁与大象的区别。

那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地去北伐?

第一,是以攻代守。坐着等死,不如出去搏一线生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先帝之殊遇”,为了那个“兴复汉室”的理想。这理想,可能从刘备死后,就只剩他一个人还在苦苦支撑了。北伐,是一种姿态,是告诉天下人,也告诉自己人:我们还没有放弃!汉祚仍未断绝!这面旗帜,只要还在风中飘着,人心就还没散。

所以他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殚精竭虑,算尽天时地利。他有那么多神乎其神的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八阵图……他是一个顶级的工程师,一个心理学家,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他几乎用一己之力,把蜀汉这个先天不足的政权,又往后延续了近三十年。

但大势,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个人的智慧,终究是逆流而上的一叶扁舟。

最后,五丈原。

那是公元234年的秋天,渭水之滨。诸葛亮的生命,像一盏快要熬干的灯。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司马懿知道他快不行了,就一个字:拖。任凭你送女人衣服来羞辱,我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垮了,史载“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吃的还特别少。他不是病死的,他是活活累死的。

那个夜晚,他强撑病体,让人扶他坐上小车,出营巡哨。秋风吹动他的白发,清冷的月光照着他清瘦的脸庞。他望着北方,那是长安,是洛阳,是他一生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望着对面的魏军营垒,那里面是他耗尽心血也无法战胜的、名为“天命”的庞然大物。

他在想什么?会不会想起二十七岁那年,隆中草堂里,那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自己?会不会想起先主刘备信任的眼神?会不会对那个在成都宫里醉生梦死的后主阿斗,感到一丝无奈的叹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眼泪,为我们所有人流了。

他死后,遗命是“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不要陪葬,不要风光大葬,就穿着一身平常的衣服,埋在一个小坟包里就好。

他带走了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和一个破碎的梦。

所以,哥们儿,诸葛亮是谁?

他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个人。一个把“承诺”和“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甚至比天还大的人。他用一生,演给世人看,什么叫“理想主义者的悲壮”。

他聪明到了极点,所以比谁都更能看清前路的绝望;但他又固执到了极点,所以明知道是绝望,也要一头撞上去。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成功了,而在于他失败了,却失败得如此光芒万丈,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他像一根蜡烛,从被点燃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会成灰。但他选择的,是燃烧得更猛烈、更彻底一些,直到最后一滴蜡油耗尽。

读诸葛亮,你会忘了胜负,忘了成败。你只会记得,在历史的黑暗中,曾有这样一道光,他用尽全力地亮过。

上一章 魏王曹操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温侯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