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们得把船开到江东,聊一个容易被“火烧连营”四个字给框住的男人——陆逊,陆伯言。
你一提他,脑子里肯定“轰”一下就冒出夷陵那场大火,把刘备一辈子攒的家当烧了个精光。这没错,那是他人生最华彩的乐章。但如果你觉得陆逊就是个只会放火的阴谋家,或者是个昙花一现的幸运儿,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他像一口深井,你扔块石头下去,得好一会儿才能听见回响。他这一生,是把“儒将”二字刻进骨子里的完美诠释,也是在功高震主之后,如何小心翼翼走完钢丝的悲凉样本。
陆逊的出身,是正宗的江东士族,吴郡陆家。但他这一支,早年有点没落。他少年丧父,跟着从祖父陆康生活。后来袁术跟陆康有仇,派孙策去打庐江,陆康城破后不久就病死了,陆家子弟死伤大半。这段血仇,是陆逊心里一道很深的疤。
所以你看,他和孙家,一开始是有梁子的。但乱世之中,个人恩怨得给生存让路。孙策死后,孙权坐领江东,广纳人才。21岁的陆逊,就进了孙权的幕府。他起点不高,先当点文职,后来去海昌当县长。别人当县官想着怎么捞钱,他倒好,遇上灾年,开仓放粮,组织生产,“民蒙赖之”。这份踏实的民生情怀,是他跟其他纯军事将领最大的不同。
是金子总会发光。孙权渐渐发现,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当时江东腹地有很多山越人(古代山区部落),不服管束,是心腹大患。孙权把剿抚山越的重任交给了陆逊。
陆逊怎么干的?他不用蛮力强攻,玩的是“攻心为上”。他一方面用精兵征讨,一方面“强者为兵,羸者补户”,把健壮的收编当兵,体弱的安排种地。这一手,既解决了兵源,又增加了户口和税收,彻底把山越这股势力消化成了东吴的国力。你看,他搞内政,是一把顶尖的好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让孙权彻底对他刮目相看,甚至把哥哥孙策的女儿都嫁给了他。从这点看,孙权是在用联姻的方式,化解旧怨,把陆逊这个人才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好了,重头戏来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亲率倾国之兵,浩浩荡荡杀来。蜀军锐气正盛,连营七百里,直逼东吴腹地。东吴举国震动,孙权没办法,向曹丕称臣,避免两线作战,然后拜陆逊为大都督,把家底都押上了。
当时陆逊手下那些将领,比如朱然、潘璋、韩当,都是沙场老将,有的还是孙策时代的老臣,谁服你这个“白面书生”?都觉得陆逊怯战,议论纷纷。陆逊呢?他忍。他清楚,刘备势头正猛,地形又利于蜀军,必须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承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压力,纹丝不动。
直到酷暑来临,蜀军疲惫,斗志松懈。陆逊终于等到了他的机会。他先小规模试探,找到了火攻的诀窍。然后,一把火,烧光了刘备的毕生心血,也烧出了自己的不世威名。
这一仗,打的不只是军事,更是心性。他比刘备更能忍,比手下所有骄兵悍将都更沉得住气。这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定力,是顶级统帅才有的素质。
夷陵之战后,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如日中天。孙权称帝,他官至丞相,总管吴国军政大事。但他没有飘,反而更加谨慎。
后来,魏国大司马曹休来犯,陆逊在石亭又打了一场漂亮仗,差点活捉曹休。但即便在这样的大胜中,他给孙权的奏报,也极其谦恭,把所有功劳都归于孙权“天威”,自己只是“奉顺天威”。
他太清楚了。他一个外姓人,功高盖主,又和太子孙和走得很近(他女儿嫁给了孙和),身处权力漩涡的中心。孙权晚年,猜忌心极重,搞出了“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位),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陆逊卷进去了,他支持太子。结果,孙权屡次派使者去责问他。史载“逊愤恚致卒”,活活给气死了。也有说是忧惧而死。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却倒在了肮脏的政治斗争中。
所以,哥们儿,陆逊是谁?
他不是周瑜那种光芒万丈、潇洒不羁的明星,他是另一种极致的代表——内敛、沉稳、大器晚成。他既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军事家,也是能安邦定国的政治家。他像最上等的绸缎,外面看着柔顺光滑,内里却极其坚韧。
他一生都在践行一个“臣子”的本分,克己、忠君、爱民。但最终,却被他尽忠的君主,用猜疑的软刀子,磨尽了最后一点生气。他的结局,比周瑜更让人叹息。周瑜是壮年病逝,英雄谢幕;陆逊是功成之后,被自己人逼死,是真正的悲歌。
读陆逊,你读不到快意恩仇,读不到纵情肆意。你读到的,是一个传统士大夫的担当与隐忍,以及这种担当在绝对君权下的无奈与悲凉。他赢了所有对手,却最终输给了他所维护的那个体制。
他像江东的青山,沉稳厚重,云雾缭绕,你看不透全部,却知道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