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南郑侯魏延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得备上一壶烈酒,聊一个三国里最憋屈、最意难平的狠角色——魏延,魏文长。

你肯定听过那句话:“魏延脑后有反骨。” 就这一句演义里的判词,让他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锅,成了“天生反贼”的代名词。今天,咱们就得把这口锅给他掀了,看看底下那个被误解、被排挤、最终被自己人砍了脑袋的沙场老将,心里到底有多少委屈和不甘。

他就像一把锻造精良、却始终没找到合适刀鞘的宝刀,砍卷了刃,最终伤了的,却是自己。

魏延的出场,就带着一股子草莽豪气。他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是刘备在荆州时,靠自己本事带着部曲来投奔的。这种“自带干粮”入股的人,往往最有战斗力,也最渴望证明自己。

他真正进入核心圈子,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仗打得很苦,军师庞统都战死了。魏延跟着刘备、黄忠他们,一路血战,立下不少战功。等拿下成都,刘备要选个人镇守汉中。

汉中啥地方?那是益州的北大门,是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战略地位跟关羽镇的荆州一样重要。所有人都觉得,这位置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这么觉得。可刘备呢?他力排众议,提拔魏延当了汉中太守!全军震惊。

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现在给你这么大担子,你打算咋干?)

魏延回答得掷地有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话,霸气冲天!意思是:曹操亲自来,我给他挡回去!要是来个副将带十万兵,我直接给他灭了吞了!这份胆识和自信,让刘备非常满意,也让众人“咸壮其言”。

你看,刘备看人多毒。他看出魏延身上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这份信任,是魏延一生最风光的时刻。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魏延的处境,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他是刘备破格提拔的方面大员,是军中资历仅次于诸葛亮的宿将。他勇猛过人,又能跟士卒同甘共苦,很得军心。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性格“矜高”,就是高傲,觉得自己牛逼,看不起别人,尤其是和丞相长史杨仪,闹到“有如水火”的地步,每次开会都要吵,杨仪说不过,魏延就把刀比划着要砍他,诸葛亮还得让费祎在中间劝和。

他跟诸葛亮在战略上也有分歧。诸葛亮用兵谨慎,追求“万全”。而魏延则渴望奇袭,追求“险中求胜”。他最出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出祁山,他请求自带一万精兵,从子午道直插长安,认为守将夏侯楙是个废物,肯定望风而逃。诸葛亮觉得这计划太悬,风险太大,“制而不许”。

魏延因此“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他觉得自己一身才华,被诸葛亮的谨慎给埋没了。这种怀才不遇的郁闷,像毒草一样在他心里生长。

但你要因此觉得魏延只是个会抱怨的莽夫,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诸葛亮的北伐中,魏延是绝对的主力。他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有生杀大权),封南郑侯。诸葛亮用他,就像用一把最锋利的尖刀。

比如那次阳溪大捷,魏延率兵深入羌中,大破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凭借这次大功,他被提拔为前军师。他用行动证明,自己不仅能守,更能攻!

他镇守汉中近十年,遵循的是“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策略,利用险要地形,层层布防,让曹魏大军根本打不进来。这策略非常成功。后来姜维觉得这太被动,改成“放敌人进来打”的策略,结果很快汉中就丢了。从这就能看出,魏延的军事眼光,是顶级的。

悲剧的高潮,在五丈原那个秋天降临。诸葛亮病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安排退军事宜。他命令魏延断后,阻击追兵,而且说:“如果魏延不听话,大军就自己开拔,别管他。”

这安排,本身就埋下了祸根。为啥不让魏延参与核心决策?是诸葛亮不信任他吗?还是知道他跟杨仪势同水火,没法一起商量事?这成了千古谜团。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果然炸了:“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还在!怎么能因为一个人死了,就废了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能听他杨仪的安排,做断后将军?”

他说的有错吗?站在他的角度,完全能理解。他是军中二号人物,丞相死了,理应接过指挥棒,继续北伐事业,凭什么要听一个他平生最瞧不起的文官杨仪的命令,灰溜溜地撤军?

于是,他抢在杨仪前面,烧了阁道,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杨仪则派王平去对阵。王平对着魏延的部队喊话:“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想干什么?”魏延的部下觉得理亏,一哄而散。

魏延成了光杆司令,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往汉中跑。杨仪派马岱追上去,把他杀了。马岱提着魏延的头回来给杨仪,杨仪还不解恨,用脚踩着头骂:“庸奴!复能作恶不?” 然后诛了魏延三族。

所以,魏延是真的要造反吗?

我看不像。他真要造反,应该是带着部队去投降司马懿,而不是往回跑。他的所有举动,更像是一场激烈的、失败的内讧。是不服杨仪的领导,是想争夺北伐军的指挥权,是想继续完成诸葛亮的“天下大事”。他用一种最激烈、最不理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野心,最终被残酷的权力斗争碾得粉碎。

陈寿在《三国志》里给他的评价很中肯:“魏延以勇略任,……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意思是,魏延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那高傲的性格招来的。但他也惋惜道,魏延“不北走魏而南还”,本意不是叛国,却落得族灭的下场,“冤哉!”

哥们儿,魏延是谁?

他是一个被“反骨”污名化的悲情英雄。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有独当一面之才,却困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复杂的人事斗争。他像一团无法控制的烈火,能烧向敌人,也最终灼伤了自己。

他的一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经典注脚。他让我们看到,在乱世中,光有才华和勇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收敛锋芒,有时候比打一场胜仗更重要。

读魏延,你心里会堵得慌。你会想,如果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子午谷奇谋,历史会不会改写?如果他和杨仪能和睦一点,结局会不会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那个高傲的、孤独的将军,倒在了回“家”的路上,身后是千古的骂名和一声叹息。

这,就是魏文长。一把没来得及完全出鞘,就断在了自己人手里的宝刀。

上一章 武猛校尉典韦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长沙桓王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