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们聊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悲剧天才——庞统,庞士元。
你肯定听过他的外号——“凤雏”。和“卧龙”诸葛亮齐名,得一可安天下。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诸葛亮成了千古名相,而庞统,却像一颗流星,刚划过夜空就陨落了?
他这一生,像极了咱们身边那种满腹才华却处处碰壁的聪明人。有真本事,但脾气倔,不会来事儿,最后在现实这堵厚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读他的故事,你会心疼,会憋屈,更会想:如果老天能多给他一点时间,三国的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
庞统是襄阳人,荆州名士司马徽(水镜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水镜先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分量多重?等于直接把当时还没出山的诸葛亮和庞统,捧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顶级高度。
但庞统和诸葛亮的路子,完全不同。诸葛亮是稳扎稳打的“学院派”,而庞统,更像是个剑走偏锋的“鬼才”。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品评人物”,也就是给当时的名人打分写评语。他夸过谁?他夸过东吴的陆绩、顾劭,说陆绩像匹笨重但能驮重物的好马,顾劭像头跑得不快但耐力十足的牛。你听听,这哪是夸人?但这恰恰说明他看人极准,能看到骨子里。
他也有个毛病,就是“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喜欢培养后进。但问题是他“所称叹者,多过其才”,夸人的时候常常言过其实。别人问他为啥,他说:“方今正道陵迟,善人寡而恶人多。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谈,则声名不足慕也。” 意思是,这世道坏了,好人少坏人多,我想提振风气,不把好人往高了夸,名声不够响亮,就吸引不了人来学好啊!
你看,他有一套自己的歪理,而且坚信不疑。这种性格,注定了他不适合在官场里和光同尘。
庞统的职业生涯开局,挺憋屈的。他最早在孙权手下混过。但为啥没留下?史书没说,但可以推测。孙权喜欢什么样的人?周瑜那种风流倜傥的,鲁肃那种沉稳大气的。庞统长得“朴钝”,就是有点土气,说话可能还直来直去,不讨喜。更重要的是,他那个喜欢“品评人物”的爱好,说不定就得罪了人。所以在东吴没混出名堂。
后来,他投奔了刘备。刘备一开始也没看上他,只让他当了个耒阳县令。这简直是大材小用到离谱!庞统心里憋着火,到了耒阳,干脆“在县不治”,不管事,整天喝酒摸鱼。结果被刘备免官了。
这时,关键人物出现了——鲁肃。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庞统不是当县官的料,你得让他当治中、别驾这种高级参谋,才能让他这匹千里马跑起来!)诸葛亮也极力推荐。
刘备这才半信半疑地找庞统谈话。一聊之下,大惊,“大器之”,立刻任命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和诸葛亮一个级别了。你看,差点就因为以貌取人,错过了一个顶级人才。
庞统真正展现他战略家眼光的,是力劝刘备取益州。当时刘璋请刘备入川帮忙打张鲁,刘备犹豫不决,觉得有违信义。庞统说了三段话,层层递进,堪称经典:
第一层:“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荆州这地方已经打烂了,而且被孙权曹操夹着,成不了事。
第二层:“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益州有钱有粮有兵,是块肥肉,正好拿来当基业。
第三层,也是最狠的:“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你现在不要,迟早是别人的!
最后,他甩出一句定心丸:“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此悔不可追也。”
这话太厉害了!意思是:乱世办事不能死守一道。兼并弱者,攻打昏主,是春秋五霸干的事。咱们先“逆取”(用不太光彩的手段拿下),再“顺守”(好好治理),事后给刘璋封个大官,不算失信!现在不拿,以后后悔就晚了!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刘备的道德包袱,坚定了取川的决心。庞统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腐儒,他是真正的乱世实干家。
取川之战,庞统是前线总参谋长。他给刘备献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选精兵昼夜兼道,奇袭成都。
中策:骗刘璋手下名将(如杨怀、高沛)来见面,抓了吞并其部队,再打成都。
下策: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慢慢图之。
刘备选了中策,很顺利,一路打到涪城。在涪城庆功宴上,刘备喝高了,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泼了盆冷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醉了,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庞统二话不说,起身就走。刘备马上后悔了,又请他回来。庞统回来坐下,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问他:“刚才谁错了?”庞统答:“君臣俱失。”刘备大笑,宴乐如初。
这个小故事,把庞统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耿直,敢言,甚至有点“轴”,但刘备也能容他。这种关系,很微妙,也很真实。
然后,就是那个让所有人扼腕的结局——落凤坡。
军队进围雒县,雒城是成都最后一道屏障,守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很顽强。攻城战打得很苦。庞统“率众攻城”,亲自上阵,结果“为流矢所中”,被乱箭射死。年仅三十六岁。
“落凤坡”是演义的说法,正史没说具体地点。但他的死,对刘备集团是致命的打击。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带张飞、赵云入川支援,荆州只留关羽独守,为后来的大意失荆州埋下了祸根。
刘备称帝后,想起庞统,“言则流涕”。追赐爵关内侯,谥号靖侯。“靖”是使局面安定的意思,这个谥号,是对他取川首功的肯定。
所以,哥们儿,庞统是谁?
他是一个被命运掐断了喉咙的天才。他有不输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眼光,甚至比诸葛亮更激进、更务实。但他缺少诸葛亮的沉稳和运气。他像一把过于锋利的宝刀,刚一出鞘,就崩了刃。
他的悲剧,在于他的“不合时宜”。他那种直来直去的性格,那种追求险中求胜的风格,在需要平衡和耐心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他能活到蜀汉建立,以他的才能,或许能和诸葛亮形成更好的互补,一个主内修政理,一个主外图进取。但历史没有如果。
读庞统,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他让我们看到,才华和机遇之间,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而这一点点运气,往往就是天壤之别。
他像一颗被乌云遮住的星星,我们还没来得及看清他的光芒,他就已经陨落。这,就是庞士元,一个带着满身才华和一身傲骨,匆匆走过乱世的“凤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