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们得倒上最烈的酒,聊一个真正从血与火里爬出来的狠人——孙坚,孙文台。
如果说三国是出大戏,那曹操刘备是演到最后的角儿,孙权是接了家业的少东家,而孙坚,就是那个亲手打下这座江山、却没能看到戏落幕的班主。他死的时候,孙权才九岁。你后来看到的东吴天下,地基全是他爹一砖一瓦,拿命拼出来的。
他像一团野火,烧得极旺,也灭得极快。后人只知“江东小霸王”孙策,“坐领江东”的孙权,却常忘了,最初点燃这团火种的,是这个号称“江东猛虎”的男人。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据说是孙武的后代。但他这出身,跟“四世三公”的袁绍没法比,就是个普通官宦家庭。他十七岁那年,就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跟他爹坐船去钱塘,碰到海盗在岸边分赃,船都不敢过。孙坚提刀就跳上岸,指东打西,装模作样指挥人马,海盗以为官兵来了,丢下财物就跑,他追上去砍了一个脑袋回来。这事儿,把他爹看傻了,也把他那股子与生俱来的悍勇和机变,暴露无遗。
这可不是演义,是正儿八经写在《三国志》里的。他后来当了县官,募了一千多兵,跟着中郎将朱儁打黄巾军。他打仗什么风格?四个字:身先士卒。他不要命,自己冲在最前面。打宛城的时候,他独当一面,率先登城,手下士兵受他感染,个个玩命,很快就攻下了城池。董卓那时候是他战友,都看得心惊肉跳。
真正让天下人记住“孙坚”这个名字的,是讨董卓。关东诸侯组成联军,推举袁绍当盟主,听起来声势浩大,可实际上呢?一个个心怀鬼胎,保存实力,整天喝酒开会,没一个真上去跟董卓的西凉铁骑死磕的。
只有孙坚。他是真打!在梁县以东,一开始被董卓的大将徐荣打败了,差点死掉,捡了条命。换别人可能就怂了,他不。他收拢散兵,进屯阳人。当时有人进谗言,搞内讧,他连夜骑马奔回百里,澄清事实,稳定军心。然后,带着一股复仇的怒火,向董卓发起进攻。
这一仗,打出了“江东猛虎”的威风。他大破董卓军队,阵斩其都督华雄!对,你没看错,斩华雄的是孙坚,不是关羽!罗贯中为了捧关二爷,把这天大的功劳给移花接木了。
董卓怕了,派李傕来求和亲,许以高官厚禄。孙坚怎么回?厉声喝道:“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董卓逆天无道,颠覆汉室,我不灭他三族,昭告天下,死都不闭眼,怎么可能跟他和亲!)
这话,何等硬气!在整个讨董联盟里,他是唯一一个让董卓真正感到恐惧、被迫迁都长安的诸侯。曹操当时也在联军里,亲眼见识了孙坚的锋芒。可以说,在讨董这场大考里,孙坚是唯一交了满分卷的那个。
董卓跑了,联军也散了。孙坚带兵进了洛阳,干了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修复了被董卓捣毁的汉室陵墓。然后,在洛阳城南的甄官井里,他得到了那个后来引来无数是非的玩意儿——传国玉玺。
这事儿,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他手下有袁术的人,向袁术打了小报告。袁术一听,眼红了,就把孙坚的老婆孩子扣下了,逼他交出玉玺。为了家人和部下,孙坚只好交出。得到玉玺的袁术,后来鬼迷心窍地称了帝,这是后话。但孙坚和袁术这个“老板”的梁子,也算结下了。
后来,袁术派他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孙坚打黄祖,跟打儿子似的,一路势如破竹,围了襄阳。眼看就要拿下荆州了,悲剧发生了。
孙坚太过勇猛,习惯性单骑去勘察地形,跑到岘山。结果,被黄祖的士兵从竹林间用暗箭射中,当场身亡。那年,他才三十七岁。
一代猛将,没死在两军对垒的沙场上,却死在了冷箭之下,死得如此憋屈,如此不值。这就像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火,不是被雨水浇灭,而是被一阵莫名其妙的阴风给吹熄了。
他死后,他侄子孙贲带着他的部众投靠了袁术,他那个十七岁的长子孙策,后来也是拿着父亲用命换来的这点老本,去袁术那儿低三下四,才要回一部分旧部,重新开创了江东基业。
所以,哥们儿,孙坚是谁?
他是汉末乱世里,最后一批还真心想匡扶汉室的愣头青?我看未必。但他绝对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军人,一个信奉力量、敢于用刀的实干家。他没有曹操的奸诈权谋,没有刘备的忍辱负重,他有的,就是一腔血勇和手中刀。
他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宝刀,锋芒毕露,所向披靡,但也容易折断。他打下了孙吴政权最原始的地盘和人马,留下了“猛虎”的威名和一股不屈的魂儿。
读孙坚,你会感到一种原始的、粗糙的力量感。他让我们看到,在乱世开局,规则还没完全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勇武和决绝,可以爆发出多大的能量。但他的早逝,也更让我们唏嘘:光有勇武,是走不到最后的。三国这个牌局,需要运气,更需要耐心和权术,而这两样,恰恰是孙坚最缺的。
他是一声炸雷,惊醒了时代,然后迅速消失在黑暗中,把舞台留给了他的儿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