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孱陵候吕蒙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聊个最让人睡不着觉的人物——吕蒙,吕子明。

你肯定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的就是他。但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故事:一个纯粹的武夫,如何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一个深谋远虑的统帅,然后完成了一桩改变三国格局的惊天密谋。

他这一生,像一把被反复淬火的刀。最初只是块生铁,后来磨出了锋刃,最后寒光一闪,斩下了武圣关羽的头颅。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这最耀眼的一斩后,戛然而止。

吕蒙的起点,低得不能再低。他小时候从江北逃难到江南,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十五六岁的吕蒙,竟偷偷混进军队要去打仗。邓当发现后气得要死,可怎么骂也骂不回去。他母亲要责罚他,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设有功劳,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贫贱的日子太难熬了,立了功才能富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话,透着乱世小民的狠劲和现实。他后来因作战勇猛,得到孙策赏识。孙策死后,他跟随孙权,屡立战功。但此时的他,就是个"果敢有胆"的愣头青,说白了,是个高级打手。孙权劝他要读书,他还推脱"军中常苦多务"。孙权一句话把他噎了回去:"我难道要你治经当博士?只是要你涉猎见往事耳。你说事多,比我还多吗?"

这番话,点醒了吕蒙。他开始"笃志不倦",读的书超过一般儒生。连鲁肃过去看他,大惊道:"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淡淡回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你看,他的成长不是天生的,是被"逼"出来的。这种蜕变,比天生的奇才更震撼,因为你能看到汗水滴进泥土的痕迹。

吕蒙真正跻身核心圈,是在孙权准备收拾关羽时。当时鲁肃主张联刘抗曹,对关羽一再忍让。吕蒙却秘密献上对付关羽的"五策",眼光毒辣,让孙权惊叹。鲁肃死后,吕蒙接管荆州防务,成了关羽的正面对手。

他知道关羽骁勇,手下还有数万精锐。硬拼,东吴占不到便宜。于是,他演了一出大戏。

他先是装病回建业,让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替。陆逊写信把关羽捧上天,夸他威震华夏,自己无比仰慕。关羽果然中计,觉得江东无人,把防备东吴的军队调去攻打樊城。荆州,空了。

这时,吕蒙的"病"突然好了。他带着精兵,白衣渡江,伪装成商人,昼夜兼程,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荆州。这招"装病+偷袭",把谋略和演技结合到了极致。

最见吕蒙为人的,是他进入荆州后的表现。按说,偷袭成功,该纵兵抢掠。但吕蒙严令部队秋毫无犯。有个士兵是他同乡,拿了百姓一顶斗笠盖铠甲,吕蒙流着泪把他斩了。全军震恐,路不拾遗。

他还派人抚慰关羽将士家属,送药送粮。关羽派使者来探虚实,吕蒙厚待使者,带他满城转悠,看各家平安无事。使者回去一说,关羽的军队瞬间崩溃——家人都在东吴手里过得挺好,谁还替你卖命?

这就叫"攻心为上"。吕蒙不仅要荆州这块地,更要收荆州的心。他用最小的代价,解决了威震华夏的关羽。对比曹操得徐州后屠城,吕布的反复无常,吕蒙展现出的,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格局和冷峻。

但诡异的是,就在功成名就之时,吕蒙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可诏书未到,吕蒙突然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史书记载简单:"会蒙疾发",孙权把他接到内殿,重金求名医,甚至下令有能治好吕蒙的病者赏千金。孙权想看吕蒙又怕打扰他,就在墙上挖个小洞偷偷看,见他能吃点东西就高兴,病重就失眠。

这份情谊,超越了一般君臣。但吕蒙还是死了。临终前,孙权问:"假如你不行了,谁可代你?"吕蒙说:"朱然胆守有余,可接任。"

吕蒙的死,太"是时候"了,恰到好处得让人生疑。刚刚立下不世之功,功高震主;刚刚擒杀盟友大将,给主公背了天大的黑锅。此时不死,将来如何自处?

他就像个完成任务的死士,在最辉煌的时刻退场,把功劳、名声、以及身后的政治难题,统统留给了孙权。他用自己的死,保全了与孙权的情谊,也避免了可能的兔死狗烹。

他这一生,从拼命求富贵的小卒,到位极人臣的统帅,最终却活成了一个"工具"——一件为主公实现战略意图的、最锋利的工具。他实现了阶层跨越,却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吕蒙是谁?

他不是天生的英雄,他是底层爬上来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蜕变,证明了后天努力可以到达的高度;他的结局,也揭示了乱世能臣的终极宿命。

读吕蒙,你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寒意。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乱世可以多么努力地提升自己,又可以多么彻底地奉献自己。他用一生诠释了"成长",用死亡诠释了"忠诚"。

这,就是吕子明。一个把自己活成了一把刀,并在最锋利的时刻折断的复杂人物。

上一章 御史中丞徐庶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冷门人物大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