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冷门人物大乔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深夜读三国,总有一个身影让我搁下书卷——不是驰骋沙场的猛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而是那个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连全名都未能留下的女子:大乔。

她像一枚精致的印章,钤在烽火连天的建安年间。我们只知道她是乔公长女,孙策之妻,与小乔并称"江东二乔"。而我想穿过这层华丽的面纱,看看那个活在"江东小霸王"光环下的女子,在丈夫猝然离场后,如何度过漫长的余生。

建安四年,皖城被破。二十四岁的孙策和二十三岁的周瑜,如同两道闪电劈开江东的天空。城破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这桩婚姻被后人传颂为英雄美人的佳话。但细想之下,在刀剑铿锵的战场上,两个少女的命运被这样轻描淡写地"分配",何尝不是乱世女性的常态?她们没有选择权,就像珍贵的战利品,被卷入历史的洪流。

大乔嫁给孙策时,约莫十六七岁。而她的丈夫,是那个被称为"江东小霸王"的男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能"转斗千里,尽有江东"。可以想象,初嫁时的大乔,或许也曾有过"英雄配佳人"的憧憬。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太快。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遇刺,面颊中箭。回到营帐后,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召来张昭等人托付后事,将印绶交给了十八岁的弟弟孙权。

史书用冷峻的笔调记载:"创甚,至夜卒。" 那个转斗千里的"小霸王",就这样突然陨落,年仅二十六岁。

而此时的大乔,嫁给孙策不过一年。她没有哭诉的资格,没有挣扎的余地。在男权社会的叙事里,她只是英雄传奇中的一个注脚。孙策的葬礼上,众人关注的是江东基业的传承,是年轻孙权如何稳住局势。谁会留意那个刚刚成为寡妇的少女,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

大乔的后半生,史书几乎只字未提。我们只知道她为孙策生下一子三女,儿子孙绍后来封吴侯,女儿之一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但这些记载,依然是通过男人来定义她的存在。

可以想象,在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后,大乔作为先主遗孀,应该享有尊崇的地位。但这份尊荣,是否能够弥补她二十多岁就开始的守寡生涯?在无数个深夜里,她是否会想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

她比妹妹小乔更早体会到大起大落的人生滋味。小乔与周瑜至少有过十一年相对完整的婚姻生活,而大乔的婚姻,就像夏夜的流星,绚烂却短暂。

有趣的是,大乔在民间的形象远比史书丰富。庐江一带传说,大乔在孙策死后悲痛欲绝,数月后病逝。但这个传说与史实不符,因为史料明确记载她为孙策生育了多个子女。

更动人的是"二乔"的传说:姐妹二人在赤壁之战时,曾在皖城附近的"梳妆台"上,为出征的将士击鼓助威。这个传说让冰冷的战争有了一抹温柔的亮色。

而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虽然是将二乔命运与战争胜负相连的艺术想象,却成了大乔在后世文学中最著名的意象。

但我想象的大乔,不是这些传说可以定义的。她可能精通音律——因为周瑜"少精意于音乐",作为连襟的孙策想必也有此雅好。她或许曾在月下,听那个"美姿颜"的丈夫抚琴长歌。

她肯定经历过漫长的等待——孙策一生征战,在家之日屈指可数。她可能在无数个夜晚,独对孤灯,听着更漏,等待那个"转斗千里"的丈夫归来。

她也一定深谙离别的痛楚——从她妹妹的经历可知(周瑜三十六岁病逝),乱世中的爱情,多么脆弱。但她比妹妹更早体会到了生死永隔。

大乔的悲剧,不在于她经历了什么,而在于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被历史遗忘了。我们只知道她是孙策的妻子,是美女,是才女。但她想过什么?爱过什么?恨过什么?这些真正构成一个人的东西,全都湮没在时光里。

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三国这个英雄时代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点缀,是附属,是传奇故事里美丽的背景板。即便如大乔这样与最耀眼的人物紧密相连,也难逃被符号化的命运。

当我们遥想孙策转战千里的英姿时,可否也想一想,那个在江南宅院里默默等待的女子?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多少个像大乔这样被遗忘的个体悲欢?

大乔让我们看到,在三国这个男性主导的舞台上,女性即便与最耀眼的人物并肩,也难逃被符号化的命运。她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女性集体命运的一种无声诉说。

上一章 孱陵候吕蒙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魏安乐公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