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壮侯徐晃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聊一位真正的"硬骨头"——徐晃,徐公明。

你翻开三国演义,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名字眼花缭乱,徐晃这个名字好像总排在后面。他不像关羽那样光芒万丈,不像张辽那样威震逍遥津,但他就像你身边那个话不多、活儿特漂亮的老工匠——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候总能给你把事儿办得妥妥帖帖。

他这一生,像一把厚重的战刀,没有花哨的纹饰,但每次出鞘,必见血光。曹操夸他"有周亚夫之风",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周亚夫是谁?汉代治军最严的名将。你就知道徐晃是个什么分量的人了。

徐晃的起步挺有意思。他最早是杨奉的骑都尉,后来劝杨奉护送汉献帝回洛阳。这时候曹操来了,徐晃就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开始答应后又反悔,被曹操打败。你看,徐晃这时候就显露出他的眼光——他早就看出曹操是能成事的主儿。

归顺曹操后,他跟着打吕布,征刘备,官渡之战更是立下大功。特别是与文丑的那一战,徐晃的表现堪称惊艳。但真正让他一举成名的,还是白狼山之战。这一战,他作为先锋,大破乌桓,展现了他既能冲锋陷阵又能独当一面的能力。

不过要说徐晃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治军的本事。这哥们儿有个特点:军队纪律严明到令人发指。有次曹操巡视军营,很多士兵都跑出来看热闹,只有徐晃的部队"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曹操感叹说:"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他打仗从不搞花架子,就一个字:稳。像下棋,不追求妙手,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这种风格,在乱世中特别可贵。曹操每次出征,把辎重交给徐晃保管,从来就没出过差错。你说这得多让人放心?

但徐晃绝不是个只会守成的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曹仁被围在樊城,危在旦夕。整个中原震动,曹操甚至想迁都。就在这最危急的关头,徐晃站出来了。

他当时带的兵多是新兵,对面是关羽的精锐。他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稳扎稳打。最绝的是,他故意放出消息要攻打围头,却暗地里猛攻四冢。关羽亲自率五千兵马迎战,被徐晃击退。这一仗,他不仅解了樊城之围,更打破了关羽不可战胜的神话。

曹操听说后,亲自出营七里迎接,给足了面子。要知道,这时候的徐晃已经是个老将了,还能打出这样的战绩,实在难得。

徐晃这个人,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不结私交"。带兵几十年,从不搞小团体,不拉帮结派。每次打仗获胜后,他总是在离战场很远的地方扎营,说是怕惊扰百姓。这种品格,在那个时候真是难得。

他最后是病死的,也算善终。死后谥号"壮侯",这个"壮"字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他就像三国时代的一棵老松,不争奇斗艳,但风雨再大,也撼不动他分毫。

读徐晃,你会明白什么叫"大器晚成",什么叫"厚积薄发"。他不是那种一闪而过的流星,而是持续发光的恒星。在人才济济的曹操集团里,他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绝对是最让人放心的一位。

现在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徐晃"?话不多,但事儿办得漂亮;不争功,但关键时候靠得住。这样的人,或许不会第一时间吸引你的目光,但时间越久,你越能体会他的可贵。

这,就是徐公明。一个被历史低估,但实实在在撑起曹魏半壁江山的真将军。

上一章 魏安乐公刘禅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博昌亭侯夏侯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