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们聊一块三国里最硬的骨头——高顺。
你可能连他的名字都陌生。在吕布集团里,他既没有张辽那样的后世英名,也没有陈宫那样的谋士光环。但你要是翻开通鉴细看,会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像一把藏在鞘里的宝刀,不出则已,出必见血。
他活得太干净了,干净得与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格格不入。在吕布手下那群反复无常的将领中,他像一棵长在淤泥里的青松,挺直了腰杆,直到被狂风连根拔起。
高顺的出场,史书惜墨如金。我们只知道他是吕布麾下中郎将,统领着一支号称“陷阵营”的精锐。七百多人,铠甲兵器精练齐整,作战勇猛,攻无不克。
这支部队有多厉害?吕布与刘备反目后,派高顺去打小沛。刘备派关羽守城,结果呢?“顺破之,复虏先主妻子送布。”能把关羽打得弃城而逃,还顺手把刘备的老婆孩子都俘虏了——这份战力,放在整个三国时代都堪称顶尖。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能打硬仗的将领,在吕布集团内部却处处受制。吕布明知高顺忠诚,却因为高顺经常劝谏他,心里不痛快,最后竟然把陷阵营的指挥权交给了魏续。等到要打仗了,才把部队交还给高顺。
高顺什么反应?史书记载四个字:“终无恨意。”没有怨言,没有不满,接过兵符就上阵杀敌。这份胸怀,比吕布不知高出几个层次。
更难得的是,高顺不是个莽夫,他有清晰的战略眼光。曹操和吕布最终决战前,高顺曾劝过吕布:“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这话说得太透彻了:亡国不是因为缺少忠臣智者,而是主公不肯用人。将军你做事不深思,动不动就犯错,错误多得数不清了。这简直是对吕布最精准的诊断。
可惜吕布听不进去。后来陈宫提议分兵守城,高顺当场反对:“不行,分兵必败。”但吕布还是听了陈宫的。结果呢?曹操各个击破,吕布集团土崩瓦解。
下邳城破的那天,画面极具讽刺意味。吕布这个“三国第一猛将”,在白门楼上摇尾乞怜,还想投靠曹操。而高顺呢?他站在城墙上一言不发,任曹操如何问话,始终沉默以对。
这沉默震耳欲聋。他不是无话可说,是不屑说。他用自己的沉默,完成了对那个时代最后的嘲讽——你们这些所谓英雄,争来争去,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我高顺,只为心中的“忠义”二字而活。
最终,他与吕布、陈宫一起被处死。刑场上的他,想必依然挺直着脊梁。
高顺的悲剧在于,他明明有张辽的将才,却跟错了主公。他像一颗被扔进粪坑的明珠,再怎么擦拭,也难现光华。但正是这种“跟错人还跟到底”的固执,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最为稀缺的品质——忠诚。
他不像关羽那样有机会“封金挂印”,也不像赵云那样能“单骑救主”。他的忠诚,是在一次次被猜忌、被冷落中依然不改初心的坚守。这种忠诚,更纯粹,也更悲壮。
读高顺,你会忘记计谋,忘记胜负,只会记得那个在混乱的时代里,始终站得笔直的身影。他让我们看到,在人人讲利益的乱世,依然有人把“忠义”看得比生命还重。
这,就是高顺。一个被历史遗忘,却不该被遗忘的真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