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横江将军鲁肃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得泡上一壶好茶,把灯光调暗点,聊一个被《三国演义》坑惨了的老实人——鲁肃,鲁子敬。

我知道你脑子里现在蹦出来的形象:那个在诸葛亮面前总慢半拍,被周瑜耍得团团转,整天把"孙刘联盟"挂嘴上的老好人。罗贯中这笔账算得,硬是把一个战略家写成了和事佬。

今天咱们得撕了这标签。我告诉你,真实的鲁肃,是东吴的定海神针,是三国时代最被低估的战略家。他像下围棋,别人看三步,他看十步。可惜天不假年,他走得早,留下的棋局,后来人没接住。

鲁肃的起点很有意思。临淮东城人,家里巨富,乱世中他散尽家财,赈济乡亲,结交豪杰。周瑜当居巢县长时,带几百人来借粮,鲁肃直接指着家里三千斛米的一半:"拿去。"这份豪气,让周瑜当场引为知己。

真正显出他眼光的,是劝孙权"鼎足江东"的那次密谈。孙权单独留他合榻对饮,问计天下。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话在当时,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判了汉朝死刑。

他给孙权画了三步棋:第一步巩固江东,第二步取荆州,第三步图天下。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七年。孙权嘴上说"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心里早乐开花了——终于有人说出了他不敢说的实话。

但鲁肃最牛的一招,是"借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找孙权借荆州治所公安。所有人都反对,吕范劝孙权软禁刘备,只有鲁肃力排众议:"曹操威力实强,我们刚占荆州,恩信未洽,应该把地借给刘备,多树曹操之敌。"

这招棋妙在哪?一是祸水西引,让刘备顶在抗曹第一线;二是给东吴争取战略发展时间。后来孙权在陆口与关羽对峙,还感慨:"子敬当年劝我借地,真是一招妙棋。"

但"借荆州"也成了鲁肃一生的包袱。刘备取益州后赖账不还,孙权派诸葛瑾去要,刘备耍无赖:"等我取了凉州,自然还荆州。"关羽更狠,直接把东吴使者骂回来。

换成别人早掀桌子了,鲁肃怎么办?他单刀赴会,约关羽谈判。双方兵马百步外对峙,鲁肃当面痛陈利害:"当初你们在长坂大败,孙权同情才借地容身。现在得寸进尺,连个荆州都不还,说得过去吗?"说得关羽哑口无言。

这就是鲁肃的硬气——该软时能放下身段借地,该硬时敢单刀赴会讨债。他搞外交不是跪着求,是站着谈。

但鲁肃最大的悲剧,是他活在两个巨人的夹缝里。前面有周瑜的光环压着,后面有吕蒙的激进对比着。

周瑜的光芒太盛,赤壁之战的光环全在他身上。其实鲁肃才是孙刘联盟最坚定的维护者——周瑜生前曾劝孙权软禁刘备,是鲁肃坚持"共拒曹公"。周瑜临死推荐鲁肃接班,说"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这份认可,比什么都有分量。

可等到鲁肃当家,形势变了。曹操统一北方,攻势越来越猛。刘备取了益州,尾巴翘上天。鲁肃在中间和稀泥,左右不是人。孙权开始觉得他"太软",主战派觉得他"过时"。

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关羽的态度。鲁肃主张"安抚",吕蒙主张"剿灭"。后世都夸吕蒙有远见,可谁想过——要是鲁肃多活十年,用他的方式稳住关羽,荆州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年仅四十六岁。诸葛亮在成都为他发哀——这很说明问题,连对手都敬重他的人品。

他死后,孙权称帝时还感慨:"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但讽刺的是,孙权一边怀念他,一边全盘推翻他的战略。吕蒙偷袭荆州,孙刘联盟破裂,最后被司马家各个击破。

鲁肃像哪个?像团队里那个总劝"别冲动"的老大哥。他在时你觉得他啰嗦,等真出了事,才想起他每句话都是对的。

所以鲁肃是谁?他是三国时代最孤独的战略家。他看得最远,所以最寂寞;他主张合作,所以被骂软弱。他像下棋的国手,明知缓攻能赢,偏遇上个要速胜的老板。

读鲁肃,你会憋屈,会心疼。他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崇尚权术的时代,坚持理性与合作有多难。他更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聪明人——不追求一战成名,只相信积小胜为大胜。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想象,那个在榻前给少年孙权画策的鲁子敬,是否在某个深夜,也曾独自喝过一杯闷酒。

上一章 冷门人物高顺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邺侯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