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县侯钟会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得泡壶浓茶,把灯光调暗,聊一个被自己的聪明噎死的人——钟会,钟士季。

你肯定知道"二士争功"的故事,脑子里大概有个狂傲谋士的形象。但我要告诉你,真实的钟会,是那个时代最锋利的刀,也是最快卷刃的刀。他像一颗被强行塞进政治棋局的围棋神童,算得清每一步棋,却算不清下棋的人心。

钟会的起点,是很多人奋斗的终点。他爹钟繇是曹魏三朝元老,书法鼻祖。他从小活在"别人家孩子"的光环里——五岁被蒋济称赞"非常人也",少年时博览群书,精通《易经》《老子》。这是个在书房里长大的天才,却偏要往血水里趟。

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给司马师当机要秘书。毌丘俭造反时,司马师刚割了眼瘤想亲征,钟会拦住说:"淮南将士家属都在北方,您坐镇京城更能稳定军心。"就这一句话,让司马师看到他超越年龄的政治嗅觉。

但钟会最厉害的不是谋略,是洞察人心。司马昭想伐蜀,满朝反对,只有他支持。为什么?他看透了——邓艾在陇西屯田十年,姜维北伐耗空蜀汉,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更绝的是他提出的进军方案:西路绊住姜维,中路牵制诸葛绪,东路让邓艾偷渡阴平。这招"三路并进",把蜀汉的防御体系撕得粉碎。

灭蜀之战,他打出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姜维死守剑阁,他硬是分兵让诸葛绪截退路,逼得姜维撤退。又让邓艾走阴平小道,直插成都心脏。当邓艾兵临城下时,他在剑阁和姜维打得有来有回,完全掌控着战局节奏。

可聪明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高估自己。蜀汉投降后,钟会的心态变了。他扣押邓艾的捷报,模仿笔迹修改奏章,让司马昭觉得邓艾要造反。这手"一石二鸟"玩得漂亮——既除掉老将邓艾,又给自己独掌兵权创造机会。

但他忘了最关键的事:他的精锐部队家属都在北方,司马昭亲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这哪是支援?这是把刀架在了他全军的脖子上。

最讽刺的是钟会拉姜维造反的夜晚。他召集将领开会,突然痛哭流涕说郭太后有遗诏要他讨伐司马昭。结果底下将领面面相觑——这帮老兵油子,谁信你这套?他让亲信代领各营,软禁将领,以为稳操胜券。

却不知道姜维正偷偷写信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两个聪明人各怀鬼胎,一个想当刘备第二,一个想学诸葛亮北伐。这场合作,从开始就注定是场荒唐戏。

兵变那夜像个黑色幽默。钟会刚决定起事,监军卫瓘就假装生病爬墙逃走,召集旧部反扑。被软禁的将领撞开门户杀出,乱军之中,钟会和姜维并肩血战,杀死五六人后遇害。他死后被乱刀分尸,享年四十岁。

更惨的是他哥钟毓,之前多次提醒司马昭"会挟术难保",最后还得主动请求朝廷宽恕。钟家百年望族,差点被他拖入万劫不复。

但钟会真正的悲剧不在死亡,在于他活成了自己最鄙视的人。他写过《四本论》讨论人才标准,主张"才能兼备",最后却败在德行有亏。他模仿司马懿隐忍,却只有隐忍的形,没有忍的魂。他像那个寓言里穿大人衣服的孩子,袍子太沉,最终绊倒了自己。

读钟会,你会脊背发凉。他让我们看到,聪明和智慧是两码事。聪明让你算准棋路,智慧让你明白什么棋不该下。他输不在智商,在情商;败不在战术,在格局。

上一章 文昭皇后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