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行
第十二章 峰回路转,合规为基
供应商总部的回复比预期更快,却带着意料之外的强硬——他们同意协商融资与合同延续,但额外提出要求:速买通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欧洲用户数据的本地化整改,且承担供应商因数据合规审查产生的所有费用,否则仍将启动诉讼。
“这简直是得寸进尺!”团队的小王把回复邮件拍在桌上,“本地化整改至少需要三个月,一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他们就是故意设置障碍!”
苏屿看着邮件里的条款,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供应商的诉求看似针对合规,实则是想借整改周期的不合理要求,逼迫平台让步更多利益。他翻开谢砚辞之前给的GDPR合规手册,目光落在“数据整改过渡条款”上。
“未必是死局。”苏屿抬头,眼底已有思路,“GDPR第32条明确要求数据安全措施需‘适当可行’,而非‘立即完美’。我们可以主张一个月的整改期限违反‘比例原则’,同时主动提出分阶段整改方案,用实质性行动打消对方的合规顾虑。”
他立刻召集团队分工:“李姐,梳理GDPR中关于整改期限的弹性条款和相关判例,证明一个月期限的不合理性;小王,联系国际数据合规认证机构,加急出具数据安全评估报告,作为分阶段整改的可行性依据;我来起草整改方案,明确第一阶段(1个月内)完成核心数据加密存储,第二阶段(3个月内)实现全量数据本地化,同时核算合规审查费用的合理分摊比例。”
忙到深夜,苏屿揉着酸胀的太阳穴,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整改方案出神。突然,办公桌上的咖啡杯被轻轻挪动,温热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
“卡在费用分摊上了?”谢砚辞的身影出现在桌旁,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这是之前处理TikTok跨境数据违规案时,整理的合规费用分摊标准。这类费用通常按‘过错比例’划分,平台因数据授权疏忽承担60%,供应商未及时提出异议承担40%,这个比例在行业内有普遍共识。”
苏屿接过文件,心里的堵点瞬间疏通。“师父,你怎么还没走?”他看着谢砚辞眼底淡淡的青色,有些心疼。
“来看看我的副负责人有没有遇到难题。”谢砚辞俯身,视线落在整改方案上,“分阶段整改的思路很稳妥,但要加上‘第三方监督’条款——邀请欧盟认可的数据保护机构全程监督整改过程,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对方对‘整改流于形式’的担忧。”
他指尖划过屏幕,补充道:“另外,在融资对接部分,可以明确平台推荐的投资机构类型和融资额度范围,给供应商更具体的预期,让他们觉得我们不是在画饼。”
苏屿一一记下,修改方案时,嘴角忍不住上扬。有谢砚辞在,再复杂的局面也总能找到破局的关键。
第二天,第二轮谈判重启。供应商律师果然对整改期限和费用分摊提出质疑,认为平台的方案“缺乏诚意”。
苏屿不慌不忙地递上准备好的材料:“首先,关于整改期限,GDPR从未要求企业在违规后立即完成全量整改,参考去年伦敦某药房数据安全违规案,监管机构给予了三个月的整改缓冲期,我方提出的分阶段方案完全符合法规精神;其次,费用分摊比例,我们参考了TikTok等跨境数据违规案的处理先例,按过错比例分摊既合理又合法;最后,我们已联系欧盟数据保护机构担任第三方监督,整改过程全程可追溯。”
他将数据安全评估报告和第三方监督协议副本推到对方面前:“如果贵方坚持一个月的不合理期限,即便进入诉讼,法院也会考虑整改的实际可行性,最终结果未必如你们所愿。而我方的方案,既能解决你们的合规顾虑,又能帮你们渡过资金难关,这才是双赢。”
供应商律师团队传阅着材料,脸色逐渐缓和。他们原本以为平台会拒绝额外费用和整改要求,没想到苏屿不仅给出了可行方案,还提供了法规依据和第三方保障,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我们需要和总部再确认。”对方律师沉吟片刻,“但你们的方案确实比之前更具操作性,尤其是第三方监督和融资对接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诚意。”
三天后,供应商传来最终答复:同意分阶段整改方案和费用分摊比例,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合同继续履行,平台需在一周内启动第一阶段整改并对接融资机构。
签署补充协议的那天,苏屿站在律所的签字区,看着双方代表落笔签字,心里满是成就感。谢砚辞站在他身边,悄悄用指尖碰了碰他的手背,眼底是藏不住的骄傲。
“恭喜你,第一次独立牵头就圆满收尾。”回到办公室,谢砚辞递给他一杯香槟。
苏屿接过杯子,轻轻和他碰了一下:“这离不开你的指导和团队的支持。”他看着谢砚辞,认真地说,“通过这个案子我明白了,跨国商事纠纷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强硬对抗,而是在合规的基础上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谢砚辞笑了笑,抬手揉了揉他的头发:“你成长得很快。”他看向窗外,目光悠远,“跨境业务的合规风险只会越来越高,接下来还会有更复杂的案子等着我们。”
话音刚落,苏屿的手机就响了,是张主任打来的:“苏律师,刚接到一个紧急案子,国内某新能源企业在欧洲的专利被恶意抢注,对方还反过来起诉我们侵权,你和谢律师赶紧过来一趟!”
苏屿挂了电话,看向谢砚辞,眼里闪过一丝兴奋与挑战。“新的硬仗来了。”
谢砚辞拿起西装外套,走到他身边,语气坚定:“那就并肩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