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航天城
本书标签: 幻想 

第一章:精简令

航天城

第一章 精简令

2100年7月12日,岩城市的台风季刚过,东南航天城的防风网还没来得及完全收起,咸腥的海风就裹着热浪,一遍遍拍打在发射区的钢铁架构上。指挥中心大楼三楼的会议室里,中央空调正全力运转,却压不住空气里骤然凝聚的沉闷。

长条会议桌的尽头,东部战区派驻航天城的最高负责人赵卫东少将,指尖在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上轻轻点了点。他穿着笔挺的夏季常服,肩章上的将星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从基地各部门主官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派驻的总工程师,最后落在会议室后排那些年轻面孔上。

“人都到齐了。”赵卫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空气的力量,“今天召集所有人,是传达一份中央军委与航天集团联合签发的命令。”

他顿了顿,拿起那份文件,封面上“绝密·特急”的字样让不少人下意识挺直了脊背。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出风口的细微声响,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海浪声——那声音曾被无数航天人当作工作的背景音,此刻却显得格外刺耳。

“命令内容,简单说就四个字:精简整编。”赵卫东的目光在文件上停留片刻,抬眼时,语气里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坚决,“从今日起,东南航天城现役军人编制与航天集团派驻人员编制,进行总量压缩。”

“压缩多少?”说话的是发射测试站站长李伟上校,他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笔尖在笔记本上划出一道歪斜的墨痕。作为在航天城待了快二十年的老人,他经历过三次设备更新、五次任务调整,却从未听过“精简”二字。

赵卫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翻开文件:“东南航天城自2025年建成以来,常驻人员峰值达到147人,其中军人102人,科技人员45人。根据最新战略部署,为适应深空探测任务的模块化需求,经联合专家组评估,最终核定常驻人员编制为20人。”

“20人?”

“这怎么可能?”

窃窃私语声像潮水般漫开,后排几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工程师下意识地对视,眼里满是难以置信。147到20,近乎八成的削减比例,这意味着会议室里绝大多数人,将在不久后离开这片他们日夜守护的发射场。

“安静。”赵卫东的声音陡然提高,会议室瞬间恢复寂静。他看向航天集团派驻的总工程师陈景明,“陈总,你给大家解释一下技术层面的考量。”

陈景明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一丝疲惫。这位头发已有些花白的老专家,手里正捏着一份厚厚的《自动化发射系统评估报告》,封面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了他过去三个月的不眠不休。

“同志们,”陈景明的声音有些沙哑,“这不是削减战斗力,而是升级。”他将报告的首页投影到屏幕上,一张三维动画图随之展开——原本需要数十人协同操作的燃料加注流程,在新系统里只剩下三个关键节点的监控员;过去需要二十人轮班值守的指挥大厅,如今在AI辅助决策系统的支持下,五人就能完成全流程操控。

“从2095年开始,我们试点了‘智能发射中枢’项目。”陈景明指着动画里闪烁的数据流,“1号工位的卫星发射任务,从火箭起竖到最终点火,自动化率已经达到98.7%;2号工位的深空探测任务,虽然复杂度更高,但经过三次验证飞行,关键步骤的无人化操作成功率也稳定在96%以上。”

“自动化再高,也需要人盯着吧?”通信站的王芳少校忍不住开口,她负责的通信保障系统去年刚完成升级,但每次发射前,她还是习惯带着团队一遍遍检查线路,“上次模拟发射,AI预警系统不是误报过一次推进剂泄漏吗?最后还是靠人工排查才确认是传感器故障。”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能盯着AI的人’,而不是重复AI能做的事。”陈景明的语气很温和,却透着不容辩驳的专业,“王少校,你说的那次误报,事后我们优化了算法模型,现在的容错率已经降到百万分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20人里,必须有像你这样既懂通信原理,又能看透AI决策逻辑的专家——而不是单纯的操作员。”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不少人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过去的操作规程、任务节点、应急方案。那些曾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技能,似乎在这一刻突然变得模糊起来。

“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航天人的使命是探索星辰。”赵卫东适时开口,将话题拉回命令本身,“但无论是穿军装还是穿工装,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国家的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靠人数堆出来的。”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矗立的2号发射架——那座曾将木星探测器送入轨道的钢铁巨人,此刻正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导流槽的阴影在地面拉出长长的线条。

“2025年,第一枚火箭从这里发射时,我们靠的是‘人拉肩扛’的精神,700多人轮班值守,才确保了成功。但现在,我们要去柯伊伯带,要去更远的星系,靠人海战术行不通了。”赵卫东转过身,目光如炬,“这20个名额,不是裁减,是筛选——筛选出能适应未来战场、未来星空的尖兵。”

“筛选标准是什么?”总装厂的老技师张建国问道。他手里的扳手磨得发亮,那是他在总装车间待了三十年的证明,但此刻,那扳手仿佛有千斤重。

“标准由联合考核组制定,分三个阶段。”赵卫东打开另一份文件,“第一阶段,业务能力评估,涵盖专业技能、应急处置、跨岗位协作;第二阶段,身心素质测试,包括极限环境适应、心理抗压、持续作战能力;第三阶段,综合评审,由军方与航天集团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结合前两阶段成绩,最终确定20人名单。”

“如果……没被选上呢?”一个年轻的声音响起,是刚从航天大学毕业的林墨,他负责1号工位的姿态控制系统调试,入职还不到半年。问完这句话,他的脸颊瞬间涨红,下意识地低下头。

赵卫东看着这个脸上还带着青涩的年轻人,语气缓和了些:“没被选上的同志,将根据个人意愿和组织安排,调往其他航天基地或地方单位。西北的重型火箭基地、南海的空间站补给中心,都需要人手。这里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但所有人都明白,“新的起点”意味着什么。东南航天城是深空探测的前沿阵地,这里的每一次任务都牵动着全国的目光,能留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认可。

会议结束后,人群沉默地走出会议室。走廊里,王芳少校被几个年轻的通信兵围住。

“少校,我们通信站有三个编制名额,您肯定能留下吧?”一个列兵问道,眼里满是焦虑。

王芳苦笑了一下,揉了揉眉心:“我不知道。这次考核不分军衔,只看能力。你们也别慌,把手里的活儿干好,不管最后去哪,本事都是自己的。”

另一边,陈景明总工程师被李伟上校拉住。“老陈,你说实话,这AI真能顶用?”李伟的声音压得很低,“上次火星探测器回收,要是没张技师那手绝活,着陆缓冲系统差点就出问题了。”

张建国恰好走过来,听到这话,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李站长,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他挠了挠头,“现在的新系统,缓冲精度比我那手绝活高多了。”

陈景明拍了拍两人的肩膀:“AI能处理数据,但处理不了意外。真正的意外,从来不在预案里。这20个人,要的就是能在‘不在预案里’的情况下,凭本事把问题解决掉的人。”

夕阳西下时,航天城的广播突然响起。不是往常的任务通知,而是一首《歌唱祖国》。旋律在发射场的钢铁丛林间回荡,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壮与激昂。

林墨站在1号工位的发射架下,抬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塔架。三个月前,他亲手调试的姿态控制系统,让一颗遥感卫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那时,他以为自己会在这里干一辈子。

“在想什么?”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是张建国。老技师手里拿着一个磨得光滑的扳手,那是他刚从总装车间带出来的。

“张师傅,您说我能留下吗?”林墨的声音有些发颤。

张建国递给林墨一个手电筒:“去,把发射架底部的连接螺栓检查一遍。上次台风过后,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林墨愣住了:“现在?不是有自动监测系统吗?”

“系统说没问题,但我不放心。”张建国的语气很平淡,“小子,想留下,就别信什么‘没问题’。航天这行,最怕的就是‘想当然’。”

林墨接过手电筒,转身走向发射架底部的阴影处。光束在金属表面移动,照亮一个个冰冷的螺栓。海风掠过耳畔,带着海浪的气息,也带着一种无声的催促。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那20分之一,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个螺栓,每一组数据,每一次检查,都不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与自己,与未来,与那片深邃的星空。

远处的指挥中心大楼里,赵卫东和陈景明站在窗前,看着1号工位下那个晃动的手电光束。

“这孩子怎么样?”赵卫东问道。

“理论功底扎实,就是太嫩。”陈景明推了推眼镜,“但眼里有光,像年轻时的你。”

赵卫东笑了笑,目光投向更远处的海面。夕阳将海水染成一片金红,远处的海平线上,一艘测量船正缓缓驶入港湾。那是为即将到来的柯伊伯带探测器任务做准备的“远望二十三号”。

“精简令不是结束,是开始。”他轻声说道,像是在对陈景明说,又像是在对这片承载着无数梦想的土地说,“真正的星辰大海,才刚刚拉开序幕。”

夜色渐浓,航天城的灯光次第亮起。指挥中心的屏幕上,“精简整编考核日程表”已经生成,第一阶段的考核科目清晰可见——从火箭推进剂配比计算到极端气候下的应急通信,从AI系统故障排除到72小时不间断值守,每一项都像一道关卡,横亘在每个人的面前。

林墨检查完最后一个螺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远处的广播里,《歌唱祖国》的旋律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夜间点名声。一个个名字在夜空中响起,清晰而有力,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吹响第一声号角。

他深吸了一口气,咸湿的海风里,似乎多了一丝硝烟的味道。

航天城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最后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