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雪吻诗魂
本书标签: 现代  耽文 

第三章意外的共鸣

雪吻诗魂

日子像医院走廊里无声滑过的轮床,载着形形色色的病痛与希望,向前滚动。沈寒深的生活恢复了惯有的节奏:手术、查房、学术研究、病例讨论。那场雪夜天台的初遇,那次阳光休息区的短暂交谈,仿佛只是繁忙主旋律中两段意外的、稍显突兀的插曲,旋律过后,主调依旧坚定地回响。

他依然是那个冷静、精准、被同事和患者信赖的沈医生。他的白大褂一尘不染,他的手术刀稳如磐石,他的诊断清晰果断。理性,依然是他构建世界和应对世界的唯一基石。

然而,有些东西,如同植入体内的微小支架,看似无形,却已悄然改变了内部的血流动力学。

他会偶尔在走向手术室的路上,下意识地瞥一眼三楼那个玻璃穹顶的休息区。有时那里空无一人,只有阳光安静地铺满沙发;有时坐着陌生的家属或患者,神情或焦虑或疲惫。他没有再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会带着笔记本和钢笔,仿佛与周围格格不入又奇异融合的身影。

那张写着诗句的纸巾,被他妥善地、甚至有些隐秘地收藏在他办公室抽屉的最底层,压在一叠重要的医学论文打印稿下面。他从未再拿出来看过,那几句诗却像拥有了生命,偶尔在他专注于显微镜下的组织切片时,或是深夜撰写研究报告的间隙,悄然浮现在脑海——

“你的眼睛是两座孤岛 / 中间隔着理性的海……”

每当这时,他都会微微蹙眉,像是要驱散什么干扰信号,然后更加专注地投入眼前的工作。他将这种“干扰”归结为大脑对近期异常经历的记忆回闪,一种正常的神经活动,无需过度解读。

这天下午,难得的没有手术安排,也没有紧急会诊。沈寒深泡了一杯浓茶,坐在办公桌前,准备审阅最新一期的《国际心脏与心理医学期刊》。这是他长期订阅的权威期刊,关注心脏疾病与心理因素的交叉领域,虽然并非他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但其中时常有一些关于患者心理干预、生活质量提升的前沿研究,能给他带来不同视角的启发。

窗外天色微阴,像是酝酿着一场春雪。办公室内灯光明亮,只有他翻动纸页的沙沙声和偶尔啜饮茶水的细微声响。他阅读的速度很快,目光精准地捕捉着论文的摘要、方法、数据和结论,大脑飞速运转,评估着研究的价值与局限性。

一篇题为《诗歌朗读干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焦虑、抑郁及心率变异性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的论文引起了他的注意。诗歌干预?这听起来有些……非主流。他带着一丝审慎的怀疑,开始仔细阅读。

研究设计颇为严谨: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天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带领进行三十分钟的特定诗歌朗读。研究人员使用了标准的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并同步监测了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这是一个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与压力、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的副交感神经活性的重要指标。

结果让沈寒深有些意外。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诗歌朗读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降低,同时,他们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特别是代表副交感神经活性的高频功率(HF),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提升。

“提升HRV……”沈寒深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点着论文的数据图表。作为心脏外科医生,他深知HRV的重要性。更高的HRV通常意味着更健康的心脏功能、更好的压力应对能力和更积极的情感状态。药物和心理疏导可以一定程度改善HRV,但通过……朗读诗歌?

他继续往下阅读讨论部分,想看看研究者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论文引用了有关节奏、韵律对呼吸的引导作用,以及积极情感体验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这些解释在生理学层面是说得通的。但接着,他的目光被一段引文牢牢吸引住了。

在讨论诗歌内容的选择时,论文提到,他们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情绪消极的现代诗,而选用了若干位以“意象明晰、情感积极、蕴含生命力量”著称的当代诗人的作品。作为例子,论文引用了其中一位诗人的诗句:

“心室的血液,比诗行更懂得奔流的方向,

每一次收缩,都是对生命最古老的吟唱。”

诗句下方,清晰地标注着出处与作者:

—— 温雪见,《心泵》,2018

温雪见。

这三个字像一道无声的闪电,骤然劈入沈寒深高度理性的阅读思维中。他几乎是瞬间僵住,捏着期刊页缘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出白色。

温雪见?

是那个温雪见?那个在天台看雪、在休息区写诗、用一张纸巾轻易搅乱他心绪的温雪见?

他的诗句,竟然出现在一本严肃的、同行评审的国际医学期刊上?作为支持“诗歌疗法”有效性的论据?

沈寒深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他迅速翻回论文封面,确认期刊的名称、期号,以及这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是国内一所顶尖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心血管研究所,合作者还包括了心理学系的学者。研究机构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他又翻回引文处,将那两行诗反复看了几遍。

“心室的血液,比诗行更懂得奔流的方向……”

这意象,莫名地熟悉。沈寒深猛地想起,在休息区那次,他曾向温雪起描述过心脏的触感,用了“海洋深处的潮汐”、“永不停歇的韵律”这样的词语。而这首诗里,“奔流的方向”、“古老的吟唱”,何其相似!是巧合吗?还是……

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攫住了他。那感觉里,有专业人士看到非常规方法被实证有效的惊讶,有对自己先前“诗意无用论”的微妙动摇,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

他,沈寒深,用手术刀和科学数据理解心脏;而温雪见,用诗句和意象触摸心脏。他们仿佛站在山脉的两侧,沿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向上攀登,却在某个意想不到的高度,听到了彼此的回响,看到了同一片天空。

这本期刊,这篇论文,像一座突然出现的桥梁,横跨了他心中那条“理性的海”。桥的那一端,是他一直视为“非理性”、“浪漫化”的诗歌领域;而桥的这一端,是他坚守的、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科学。现在,这座桥告诉他,两端可以连接,甚至,连接处可能产生新的、有益的东西。

他靠在椅背上,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翻涌的情绪。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在那两行诗和那个名字上。

温雪见……他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诗人。他的作品,蕴含着能被科学实验验证的、真实的力量。他的诗句,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能够真切地影响生理指标,抚慰心灵,甚至可能促进心脏的康复。

沈寒深想起温雪见说过的话:“逻辑无法抵达所有地方,沈医生。就像爱,就像美,就像生命本身。有些领域,诗是更好的向导。”

当时他对此嗤之以鼻。但现在,在这篇严谨的论文面前,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这句话的分量。

他关闭了期刊页面,打开电脑浏览器。这一次,他没有像上次那样只是粗略搜索,而是在搜索框里郑重地输入了“温雪见 诗歌 医学”,又加上了“《心泵》”这个诗集名。

大量的信息涌现出来。不仅有文学评论,还有好几篇涉及医学人文、艺术疗法的文章或报道,都提到了温雪见的诗,尤其是他与生命、疾病、医疗场域相关的作品。他被一些评论者称为“连接科学与诗的灵媒”,他的诗被赞誉为“用语言的听诊器,探听生命内部的喧嚣与寂静”。

在一篇访谈中,温雪见谈及创作《心泵》的灵感来源,他提到了一段长期的住院经历,以及他与医生、病友的交流。他说:“我试图用诗的语言,去翻译那些冰冷的医学术语背后炽热的生命体验。心脏不只是泵,它是情感的共鸣箱,是记忆的储藏室,是我们存在于世的节拍器。”

“节拍器……”沈寒深默念着这个词。在手术中,他依赖心电图机上那规律跳动的波形,那是生命的节拍。而温雪见,用文字捕捉了这节拍之下的诗意。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电脑主机运行的微弱嗡鸣。但他的内心却远非平静。

那个诗人的形象,在他脑海中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也前所未有地复杂。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代表着感性、浪漫、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符号。他是一个深刻的观察者,一个敏锐的感受者,一个试图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生命奥秘的探索者。他的诗,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对生命真相的迫近。

沈寒深再次拉开抽屉,翻找出那张被仔细收藏的纸巾。柔软的纸张已经有些平整,墨迹依旧清晰。他看着上面的诗句:

“你的眼睛是两座孤岛 / 中间隔着理性的海……”

此刻再读,感受已然不同。那不再是令他不适的“被解读”,而像是一种精准的、跨越界限的“看见”。温雪见似乎早已洞悉他内心的那片“理性的海”,并且,用这种意外的方式——通过一本权威医学期刊——向他展示了海的彼岸,同样存在着真实与价值。

“固执地,拒绝着感性的潮……”他低声念出下一句,嘴角不由自主地牵起一丝极淡、极复杂的弧度。是在说他吗?或许是的。但他此刻感受到的,并非被冒犯,而是一种奇异的、被理解的释然。

他甚至开始觉得,那“感性的潮”,或许并非需要全力抗拒的威胁。也许,它就像这篇论文里显示的,能够滋润干涸的河床,能够安抚紊乱的节律。

他将纸巾小心地放回原处,关好抽屉。

然后,他做了一件自己都未曾预料的事情。他重新打开电脑,找到了医院内部图书馆的书籍检索系统,输入了“温雪见”和“诗集”。

系统显示,医院图书馆的人文社科阅览区,竟然收藏有温雪见的诗集《心泵》和另一本更早的《呼吸的韵律》。

沈寒深记下了索书号。

窗外的天空愈发阴沉,细密的雪粒开始悄然飘落,仿佛是冬日不愿离去的尾音,又像是春天到来前最后的素笺。

沈寒深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缓缓飘落的雪。他的心境,与这静谧的雪景奇异地契合。那是一种喧嚣过后的沉淀,是一种固守观念被打破后的茫然,以及,茫然之下悄然萌生的一丝……新的可能。

理性的海依然存在,但海平面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因为这场“意外的共鸣”,开始松动,开始发出细微的、冰层碎裂般的声音。

他决定,在下班之后,去一趟图书馆。

上一章 第二章诗与手术刀 雪吻诗魂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咖啡馆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