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商”字来源于商朝,准确来说是商部落时期。
商业的由来可追溯至中国夏商时期,以商部落首领王亥驯养牛马、发明牛车进行跨部落贸易为标志,形成了“商人”“商品”“商业”概念的起源,奠定了商业活动的基础。
商朝距今约3000年前,商朝存在于在约公元前1600-1046年前,商朝大约有31位帝王,建国大约554年,商朝是我国第二个朝代。
1.文字甲骨文,如图:

仅供参考
2.都城:殷墟等
古代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
3.服装:上衣下裳制等

仅供参考
4.发型
商朝的发型以辫发为主,男性常见三种典型样式,女性则以髻和披发为主

仅供参考
5.文物:四羊方尊等

6.疆域图

仅供参考
7.人物
①商汤,生卒年不详,商开国帝王,子姓,名履,故事:卧底斟𬩽等。

仅供参考
②伊尹,(?一前1550年)名挚,故事:助商灭夏等。

仅供参考
③帝辛(?一前1046年?)子姓行了,名受,末代君王,故事:巡游征伐等。

仅供参考
8.武器:铜矢镞等

仅供参考
9.农具:青铜农具
10.农作物:黍等

仅供参考
11.书籍:《商颂》(可能有关)
12.科学或科技:夏历等(可能)。
13.帝王表

14.在位时间

仅供参考
15.谥号
商朝君主没有谥号制度,其称谓以庙号为主,例如末代君主帝辛(庙号)的谥号“帝辛”实际是后世周人对其的称呼,而“纣王”为贬义性称谓;谥号制度正式起源于西周时期。
16.庙号
太祖:授予开国君主,如商王成汤(子履),灭夏建商,奠定商朝基业。
高宗:授予功绩卓著者,如商王武丁(子昭),在位59年,开创“武丁中兴”,军事扩张与文化繁荣。
世祖:授予中兴或改革君主,如商王盘庚(子旬),迁都殷墟,推动“盘庚中兴”。
中宗:授予稳定朝政者,如商王太戊(子伷),在位75年,实现“太戊中兴”。
商朝庙号以天干(如甲、乙)为基础,前缀字区分身份,如“大乙”指成汤,“武丁”指高宗。该制度为后世庙号体系奠定基础,周朝一度废止,汉朝恢复。
17.年号
商朝并未实行年号制度,帝王以日名(如太甲、武丁)或庙号(如盘庚、武丁)区分,这是商朝王位继承和祭祀的核心标识。
18.文化:甲骨文,青铜器,宗教,祭祀等。
19.政策:分封制等(可能)
20.战争:
①商汤灭夏
②九世之乱
③牧野之战
④帝辛征东夷之战
21.事件:
①景豪之命
②伊尹放太甲
③盘庚迁殷
④武丁中兴
⑤神道社教
⑥孟津观兵
1.事件简单介绍
武丁在位时间:约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一说约公元前1324年−前1266年),在位59年,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继位初期:商朝此前一度衰微,武丁年少时曾隐居民间,了解社会疾苦,即位后励精图治。
2.牧野之战简单介绍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学界尚有争议,一说公元前1027年等)。
交战双方:周武王联军 vs 商纣王军队。
地点: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南的牧野地区。
结果:周武王联军大胜,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3.商汤简单介绍
关键事迹:
灭夏建商:夏桀统治残暴,民心尽失。成汤以“天命”为号召,联合各方诸侯,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放逐其至南巢,终结夏朝。
重用贤臣:他任用伊尹为相,采纳其治国方略,推动政治改革,稳固政权。
德政安民:主张“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强调以民为本,减轻赋税,鼓励生产,赢得民众拥护。
宗教与王权结合:强化“天命”观念,将君权神化,以祭祀巩固统治,开创商代浓厚的鬼神文化传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