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一定可以回去的一定  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农业、畜牧业持续发展,人口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城墙、城壕和大型水利设施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随着生产力进步,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管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征,多个流域先后孕育出灿烂的史前文明。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距今5800—5000年)是红山文化的核心,遗址中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以及玉猪龙、玉人等精美玉器,印证了当时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高等级墓葬中随葬的大量玉器,凸显了墓主的尊贵地位,证明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

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持续发展。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规模宏大,拥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及复杂水利系统,是同期世界最大水利工程,20万千克炭化稻谷和贵族墓葬中象征权力的玉琮、玉璧,反映了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和鲜明的阶级分化,证实长江下游已出现早期国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4000年)有规整的宫城、大型建筑基址和观象台,墓葬随葬品的差异体现严重阶级分化,小件青铜器和书写符号陶壶,见证了黄河中游早期国家的形成。

距今4300—3800年的古国时代第三阶段,中原和北方地区文明崛起,陕西石峁遗址的石砌建筑与贵族墓地,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发展趋势。距今3800年后进入王朝时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网格状都城布局,显示出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成为王朝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通过阪泉之战结盟,后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之后,尧、舜、禹通过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传位标准为贤德。尧鼓励生产,舜完善制度、派禹治水,禹采用疏导之法,历经十多年消除水患,“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被后人传颂。

考古发现是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牛河梁、良渚、陶寺等遗址的发掘,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确凿实证。这些史前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为后续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点考点:

-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约5000多年前,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人口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形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及复杂水利系统,内城中部发现大量炭化稻谷和贵族墓地,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宫城、高等级建筑基址和观象台,墓葬随葬品差异大,阶级分化严重,显示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 炎黄联盟和华夏族的形成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通过阪泉之战结盟,后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 禅让制 :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实行,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如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易错点:

- 易错字 :蚩尤、阪泉、涿鹿、轩辕、仓颉、嫘祖、缫丝、禅让、尧。

- 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于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为史实,未被证实的为传说,传说难免有夸张和虚构成分。联系是传说中往往蕴含着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如炎黄时代的传说在一些考古遗址中得到了证实。

- 禅让制的理解:禅让制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 易错字 :蚩尤、阪泉、涿鹿、轩辕、仓颉、嫘祖、缫丝、禅让、尧。

- 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于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为史实,未被证实的为传说,传说难免有夸张和虚构成分。联系是传说中往往蕴含着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如炎黄时代的传说在一些考古遗址中得到了证实。

- 禅让制的理解:禅让制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协商推举出来的贤德之人,没有特权 。要注意与后来的世袭制区分开来。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理解:多元是指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等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一体是指这些文明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指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等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一体是指这些文明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 炎帝、黄帝雕像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 牛河梁遗址玉猪龙: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核心,玉猪龙是其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其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期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体现了当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 良渚遗址神人兽面纹: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统一,反映了良渚人可能已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 陶寺古城遗址示意图 :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城内有宫城、高等级建筑基址等,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 大禹治水像 :禹采用疏导之法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其门而不入”,其奉献精神被后人传颂。

以下是一些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的练习题:

选择题

1. 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尧和舜 B. 炎帝和黄帝 C. 黄帝和蚩尤 D. 炎帝和尧

2.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

A. 浙江余杭 B. 山西襄汾 C. 陕西石峁 D. 河南二里头

3. 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 )

A. 文字 B. 音律 C. 缫丝 D. 算盘

4. 下列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部落联盟首领由家族世袭继承

B. 传位给贤德之人

C. 黄帝时期开始实行

D. 禹传位给儿子启,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

5.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 )

A. 单一性 B. 多元一体 C. 相互独立 D. 由沿海向内陆发展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的开始?

(3)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

答案我们下期揭晓

上一章 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的知识点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