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与文字——热拉上的初遇 (2025年,夏)
2025年的暑假,湿热的气息笼罩着三亚。空气中仿佛掺杂了看不见的水珠,黏腻得让人觉得连呼吸都带着重量。小新刚熬过大二期末考试,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在宿舍床上刷手机。修长的手指滑动屏幕的动作透着一丝漫不经心。音乐表演专业的她,指尖还残留着吉他的弦音,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小麦肤色透出健康的光泽。
空无一人的宿舍里,电风扇嗡嗡地打着转,偶尔夹杂着她拨弄吉他弦的轻微颤音。屏幕上,一款女性社交软件正被她心不在焉地浏览着。突然,一条动态抓住了她的视线。
一个叫“喵喵不想睡”的用户发了一张截图,配文显得既急躁又无奈:“啊啊啊!又要写海!作为一个没见过真海的河北旱鸭子,每次写到海都要绞尽脑汁靠想象和纪录片!谁能告诉我,真正的海到底是什么味道、什么声音、什么感觉的啊?!”图片上,文档最上方的句子标红醒目,“他站在悬崖边,望着远方那片从未见过的、传说中比天空更蓝的海洋……”
小新忍不住笑出了声,那只戴着圆框眼镜、表情呆萌的卡通猫咪头像让她觉得有趣极了。她心中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身为“海边原住民”的优越感,也混杂着些许怜悯。没见过海的人,还真是可怜呢。
敲击键盘的声音响起,她的回复简短却充满画面感。“@喵喵不想睡 海嘛,远看是蓝色的绸缎,近看是透明的果冻。味道咸咸的,还带着点腥,闻久了会上瘾。声音有时候是温柔的摇篮曲,哗——哗——,有时候是愤怒的交响乐,轰隆隆!至于感觉嘛……”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努力将脑海中的回忆拼凑成语言,“踩在沙滩上,沙子会调皮地从你脚趾缝里溜走。海水漫过脚踝时,凉丝丝的,像无数个小小的亲吻。如果运气好,晚上还能看到‘蓝眼泪’,像碎星星掉进了海里,美得不真实。”
说完这些,她又补充了一句俏皮的话:“我是三亚大学的,从小在海边野大的。要是信得过,我可以当你的‘海洋顾问’哦!”附带的照片里,她抱着吉他坐在夕阳下,侧影被镀上一层金边,身后是波光粼粼的大海。发送成功后,她随手把手机丢到一边,重新拾起吉他拨弄起来,并未把这次互动放在心上。
与此同时,河北某座小城的出租屋里,淼淼正对着电脑屏幕愁眉苦脸。作为全职网文作者的她,此刻正因描写海洋而陷入困境。热拉上的提示音打断了她的焦虑,她瞥见了小新的长篇回复,还有那张夕阳下的照片。
屏幕里的女孩被逆光勾勒出柔和的轮廓,自信与随性扑面而来。那段关于海的文字更是直击心灵:“无数个小小的亲吻”,“碎星星掉进了海里”……这些细腻的表达远胜过她看过的一切资料。
反复读了几遍,她胸腔深处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拨动了。手指飞快敲击键盘:“谢谢你!你的描述太美了,比我所有的想象加起来还要真实!‘海洋顾问’这个头衔太棒了,我单方面宣布,你被正式聘任了!以后写到海就靠你了!【抱拳】”随后,她顺手关注了对方。
收到消息的小新笑了笑,也默默回关。一段友谊就这样悄然建立。
交流从“海”开始,逐渐深入彼此的生活。淼淼会把她写到海的段落发过来请教,“你觉得这个时候的海风应该是温润的还是微凉的?”“这里的海浪声应该急促一点还是舒缓一点?”而小新则通过语音或视频回答。“听,这是傍晚海浪的声音,是不是特别催眠?”“你看,这种天气,海风就是那种柔柔的,像羽毛划过脸颊的感觉。”
有时,小新还会随手拍下晚霞、贝壳甚至顽皮爬行的寄居蟹分享给淼淼。后者则像个珍藏宝物的孩子,把这些影像和声音保存下来,再转化为文字的诗意。
话题慢慢延伸到了各自的世界。小新吐槽乐理课的乏味,分享演出后的喜悦;淼淼则倾诉卡文时的崩溃,讲述读者好评时的雀跃,还向小新描绘北方冬天的雪景。
“雪?真的会下雪吗?一片一片凉凉的,落在手上就会化掉的东西?”小新好奇地问。
“对啊!”提到雪,淼淼兴奋起来,“推开窗户,外面白茫茫的一片,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雪花轻轻飘落,软软的,你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用手指在玻璃窗上画图案……”
小新听得入迷,对“雪”的向往油然而生,就像淼淼对海的执念一样强烈。她们彼此交换着各自世界的奇迹,一个是海洋的呼吸,一个是冰雪的魔法。
一种微妙的情感在电波两端悄悄萌芽。深夜里的聊天成了日常,音乐、电影、理想、未来规划,无所不谈。她们发现,尽管相隔千山万水,灵魂深处却有许多共鸣:热爱自由,感知艺术,怀揣浪漫。
三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小新开启了语音通话,为淼淼弹唱了一首自己刚完成的新歌。旋律简单,歌词稍显稚嫩,但饱含真诚。
“我听见海的呼吸,通过你的文字/我触摸雪的痕迹,在你的描述里/我们隔着山海的距离,却好像近在咫尺/电波传递的讯号,是不是叫做心动……”
电话另一端的淼淼听完,眼眶微微湿润。她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心动,但她清楚,那个素未谋面的、比自己小五岁的女孩,已经如风暴般闯入了自己的生活,掀起涟漪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