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带来的喧嚣尚未完全平息,裂痕却已悄然出现。宸星科技董事会会议室里,投影幕布上的季度财报显示着亮眼的数字,但副总裁赵峰的手指重重敲在“非遗元宇宙”项目的成本栏上:“单幅绣品的数字化成本是传统售价的三倍,而林老师坚持每幅作品至少需要两个月创作周期。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如何向资本市场交代?”
周宸转动着无名指上的银戒,目光扫过全场:“我们合作的不是流水线产品,是艺术品。”
“但投资者需要的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赵峰推出另一份方案——将经典针法批量生成数字绣品,通过区块链技术限量发售,“我们可以把《星河》拆解成1000个数字碎片,每个定价999元。”
这个消息传到绣坊时,林锦绣正在修复一幅明代缂丝屏风。听到周宸助理转述的“数字碎片”计划,她的绣针猝然刺偏,在古旧的绢帛上留下一个难以弥补的小孔。“把《星河》拆卖?”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和我外婆当年在战乱中拼命保全绣谱的初衷,有什么区别?”
与此同时,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驻馆艺术家邀请函抵达邮箱。这是苏绣首次获邀进入世界顶级艺术平台,但为期一年的驻馆期意味着与宸星科技的合作必须中断。林锦绣抚摸着邀请函上凸起的烫金徽章,想起外婆生前未能完成的巴黎博览会之约——1937年那场因战争而中断的文化交流,曾经是上一代绣娘最大的遗憾。
争吵在雨夜爆发。周宸带着修改后的合作协议赶来绣坊,试图说服林锦绣接受数字衍生品方案。“这是让苏绣走进千家万户的最快途径,”他调出用户调研数据,“年轻人愿意为数字艺术品付费,但承受不了实体绣品的价格。”
“所以就要把《星河》拆成碎片?”林锦绣指着绣架上正在创作的《岁月长河》,丝线织就的江水在灯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传统苏绣讲究‘一气呵成’,拆卖数字碎片等于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切成小块拍卖!”
最伤人的话往往出自最在意的人。周宸脱口而出:“你和你守着的这些老古董一样,是不是离了博物馆就活不下去?”话音未落他就后悔了——林锦绣的脸色瞬间苍白如纸,她默默收起绣架上的《岁月长河》,转身时轻声说:“原来在你眼里,我们坚持的匠心,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暴雨敲打着绣坊的玻璃窗,仿佛三年前那个非遗论坛的夜晚重演。但这次林锦绣没有泼茶,只是安静地整理好所有与宸星科技合作的文件,整齐码放在工作台上。她的动作越是平静,周宸心中的不安就越发强烈。
转折发生在黎明时分。林锦绣在整理外婆的绣谱时,发现1937年巴黎博览会图录的夹页里,有一张周婉年轻时的照片——她站在十竹斋的牌匾下,手里捧着的正是那幅未完成的《并蒂莲》。照片背面是外婆的字迹:“婉妹说,要让苏绣的种子飘洋过海。”
而周宸在返回公司的路上,收到母亲旧物保管人发来的加密邮件。解压后的文件夹里,有一份周婉手写的《非遗国际化方案》,日期恰是林锦绣外婆赴巴黎博览会的前一周。方案结尾写道:“传统不是枷锁,而是翅膀。若能借科技之力让苏绣飞向世界,当可告慰先人。”
雨停时,林锦绣站在绣坊二楼的露台上,看着晨雾中的平江河。周宸的车去而复返,他手里拿着那份泛黄的方案复印件:“我母亲三十年前写的……她和你外婆,曾经计划过苏绣的全球化之路。”
霞光穿透云层,照亮绣架上的《岁月长河》。林锦绣的手指轻抚过绢面上连绵的江水,忽然想起外婆常说的话:“水遇到礁石会改道,但终归要入海。”她打开手机,给巴黎博物馆回了封邮件,提议通过全息技术实现跨国双城创作——她在苏州绣制主体,巴黎的分馆实时投影创作过程,两地观众都能参与互动。
“也许,”周宸看着邮件草稿,“我们不需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二选一。”他调整了商业方案:数字藏品保留整体性,通过AR技术让收藏者虚拟“拆解”欣赏针法,但作品本身永远完整。同时开发教学模块,让收益反哺青年绣娘培养。
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绣坊时,两人在合作协议补充条款上签下了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林锦绣轻声说:“我母亲的名字叫锦绣,你母亲方案里提到的第一个国际项目代号……也是‘锦绣’。”
这个巧合让两人同时抬头望向对方。窗外的平江河上,早起的船夫开始摇橹,橹声欸乃,像是为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对话打着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