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录音室的月光与和弦
从济州岛归来,团队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能量。并非指体力上的恢复——连日的奔波与高强度工作让每个人都挂上了更深的黑眼圈——而是一种氛围上的微妙转变。那种将你隔绝在外的透明墙壁,虽然依旧存在,但似乎薄了一些,偶尔甚至能感受到对面传来的、带着温度的呼吸。
你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警惕、小心翼翼的外来者,至少在大部分成员眼中,你已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尽职尽责的“自己人”,哪怕这个“自己”的圈子依旧有它的边界。
这种转变在接下来的录音准备期变得尤为明显。
为了配合巡演,团队需要录制几首经典曲目的特别改编版本,并制作一首全新的、充满力量感的Intro。这意味着录音棚将成为接下来几天的核心战场。而你的工作,是确保录音时的视觉概念灵感能够与最终的音乐情绪无缝对接,尤其是那首新Intro,它将被配上极具冲击力的开场VCR。
录音工作主要由李知勋(Woozi)全权把控,他像是驻扎在了录音室,与音响工程师一起,几乎不眠不休地打磨着每一个音符,每一段和声。他工作时的那种专注和近乎严苛的追求,形成了一道强大的气场,让寻常人不敢轻易靠近。
这天深夜,你因为需要确认Intro最后一段激烈鼓点与视觉爆破效果的同步问题,抱着一堆分镜草图和时间码表,来到了录音室所在的楼层。整层楼都很安静,只有尽头那间录音室的门缝下,透出微弱的光。
你轻轻推开门。室内只亮着控制台前的几盏小灯,复杂的设备闪烁着各色指示灯,像一片静谧的电子星海。李知勋戴着耳机,背对着门口,完全沉浸在前方巨大的显示器上跳动的音轨波形里。他似乎没察觉到你的到来。
你没有立刻打扰他,而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的阴影里,等待着。你能听到从他那副封闭性极好的耳机边缘泄露出的、极其细微的音乐片段——一段充满力量却尚未完成的旋律,鼓点沉重,电子音效如同金属摩擦,带着一种未加修饰的、原始的攻击性。
你看着他的背影,单薄却挺直,像一根紧绷的弦,承载着巨大的创作压力。你想起尹净汉(Jeonghan)之前半开玩笑地说过:“我们Woozi啊,制作音乐的时候,是靠咖啡因和灵魂支撑的,不需要吃饭睡觉。”
不知过了多久,李知勋似乎告一段落,他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抬手用力按了按眉心,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带着疲惫的叹息。也就是在这时,他才从屏幕的反光里,看到了静静站在门口的你。
他显然吓了一跳,身体瞬间绷紧,倏地转过身,看清是你之后,警惕的神色才缓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被打扰的不悦和淡淡的疑惑。
“有事?”他的声音因为长时间专注而有些沙哑,言简意赅。
你立刻上前几步,保持在一個不具侵略性的距离,将手中的文件递过去。“抱歉,Woozi老师,打扰您了。是关于Intro最后那段鼓点与视觉效果的同步问题,需要和您最终确认一下时间节点。”
李知勋接过文件,目光快速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和图示。他眉头微蹙,似乎在你的标注和他脑海中的音轨之间进行着快速的比对。
“这里,”他伸出修长的手指,点在一个时间码上,“鼓点会比你现在标记的再提前0.3秒进入,最后的镲片声要持续得更长,直到这个位置。”他又指向了另一个点。
你立刻拿出笔,在他的指导下飞快地修改着。“明白了。那么视觉上的爆破效果,我会让它从您说的这个点开始酝酿,在镲片最高潮的时候完全炸开,这样冲击力会更同步。”
他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交流简洁、高效,完全是工作模式。
正事谈完,你本该立刻离开,不打扰他宝贵的工作时间。但你看着他眼下的乌青,以及控制台旁边空了的几个咖啡罐,脚步顿了顿。
“Woozi老师,”你轻声开口,带着一丝犹豫,“您……要不要休息一下?我刚刚在楼下便利店,买了热的三明治。”你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还散发着温热气的纸包,“不是便利店那种冷的,是旁边那家24小时烘焙坊刚出炉的。”
李知勋明显愣了一下,看向你手中的三明治,又抬眼看向你。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审视,似乎在判断你这举动的意图。录音室陷入一片沉默,只有机器运行的微弱低噪。
几秒后,他并没有接过三明治,而是转回身,面向控制台,语气平淡无波:“我不饿。”
但你看到他无意识地吞咽了一下。
你没有强求,也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轻轻将三明治放在控制台一个不碍事的角落。“没关系,您要是等下饿了可以垫一下。总是喝咖啡对胃不好。”
说完,你便准备转身离开。
“等一下。”
他的声音再次响起,让你停住了脚步。
他没有回头,依旧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无意识地敲了几下,忽然开口问道:“你刚才……听到了一点吧?那段Intro。”
你诚实地回答:“听到了一点,从耳机边缘漏出来的。”
“感觉怎么样?”他问得突兀,语气里听不出情绪,但你能感觉到,这并非客套的寒暄。他是真的在询问一个可能来自“外部”的、非音乐专业者的直观感受。
你认真回想了一下那短暂听到的片段,组织着语言:“很……有力量。像在黑暗里积蓄了很久,终于要冲破什么的感觉。鼓点很重,让人心跳会跟着加快。但是……”你斟酌了一下,“感觉好像缺少了一点……‘呼吸感’?就是全部力量都绷紧了,没有留给听众一个稍微喘息、 anticipation(期待)的间隙。”
你说完,有些忐忑。对一个顶级制作人评头论足,无疑是班门弄斧。
李知勋沉默了片刻。就在你以为他生气了或者根本不屑于你的外行评价时,他却忽然动手操作起来,调出了Intro的工程文件,将你提到的那段激烈鼓点之前的一小段,加入了一个极其短暂、几乎难以察觉的、如同吸气般的空白停顿,并且将某个背景音效的音量微妙地调低了一格。
然后,他按下了播放键。
修改后的片段流淌出来。虽然变化极其细微,但那种在暴风雨降临前片刻的宁静感,确实让随之而来的激烈鼓点更具冲击力和层次感。
他停止了播放,转过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正视你。那双总是沉浸在音乐世界、显得有些疏离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奇异的光芒。
“视觉概念,”他没有评论你的建议,而是换了个话题,指向你手上的草图,“那个爆破效果,除了同步,色彩和质感呢?你刚才说‘炸开’,想象中是什么样子?”
你没想到他会问这个,立刻打起精神,凭借之前与设计团队沟通的结果和自己的理解描述起来:“不是传统的火焰爆炸,更像是……某种能量晶体的碎裂。会是冷色调,比如幽蓝色和银白色交织,碎片不是四散飞溅,而是有一种向内收缩再猛地扩张的感觉,带着电光效果……”
你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李知勋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仿佛在将你的描述转化成他脑海中的节奏和旋律。
“能量晶体……收缩再扩张……”他低声重复了一遍,若有所思。
那天晚上,你在录音室又待了将近半个小时。你们的话题从Intro的音乐情绪,延伸到整场演唱会的节奏起伏,再到如何用视觉语言去配合、甚至强化音乐的表达。你发现,当你抛开最初的敬畏,单纯地从视觉艺术和情感传递的角度去沟通时,李知勋并非难以接近。他只是极度专注,并且尊重一切对作品有益的、无论来自何方的意见。
当你最终离开录音室时,那个三明治依然原封不动地放在控制台角落。但当你走到门口,回头说“Woozi老师,请注意休息”时,你似乎看到,他极轻地、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
走到大楼外,清冷的夜风拂面。你抬头,看到一轮弯月正挂在录音室那扇窗的上方。
你知道,你或许还没有真正走进那片由十三人构成的、复杂的星系。但今夜,在那间充满了电子星海与月光的小小录音室里,你似乎触碰到了其中一颗遥远星辰的、坚硬却并非冰冷的外壳。
而那颗星辰,以其独有的方式,认可了你这道来自异域轨道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