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汉的天空依旧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过年的喜气。凌晨四点,张磊被一阵轻微的响动惊醒,不是哨声,也不是呼叫铃,而是走廊里传来的、压抑的咳嗽声,断断续续,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他从行军床上坐起来,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防护服就搭在床头,上面的褶皱里还沾着昨夜的汗水和消毒水的痕迹。
重症监护室里的灯彻夜未熄,透过门上的玻璃望去,依旧是一片忙碌的身影。解放军医疗队的同志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节奏,和他们并肩作战了整整一天一夜。张磊披上防护服,快步走了出去,走廊里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他打了个寒颤。每个病房门口都守着医护人员,护目镜后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却透着不容置疑的专注。
“张医生,你醒了?”护士小林端着一个装满消毒液的喷壶,正在给走廊扶手消毒,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17床患者凌晨血氧有点波动,李医生正在处理,已经稳定下来了。”张磊点点头,快步走向17床。患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教师,入院时已经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经过两天的抢救,病情才勉强稳定。此刻他戴着呼吸机面罩,眼睛闭着,眉头微微蹙起,像是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怎么样?”张磊轻声问正在记录数据的解放军医生赵刚。赵刚回过头,脸上的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刚才血氧掉到了80%,我们调整了呼吸机参数,现在回升到88%了,不过心率还是有点快,得密切监测。”张磊俯下身,仔细查看患者的瞳孔,又摸了摸他的额头,体温正常。“再观察半小时,要是心率还降不下来,就加点β受体阻滞剂。”他叮嘱道,转身走向护士站。
护士站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红色的预警提示还在不断闪烁。张磊拿起一份病历,刚翻了两页,口袋里的手机就震动了。是陈慧发来的微信,时间显示是凌晨三点半:“乐乐夜里醒了好几次,喊着要爸爸。我跟他说,爸爸在打病毒怪兽,等打赢了就回家陪他放烟花。家里一切都好,社区送来了蔬菜和肉,你别担心我们。”
张磊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喉咙有些发紧。他想象着儿子揉着眼睛、带着哭腔喊爸爸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他想给妻子回个电话,听听儿子的声音,可看着身边忙碌的同事和病房里急需救治的患者,终究还是把手机放回了口袋。现在,他不是丈夫,也不是父亲,只是一名医生,一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战士。
早上六点,天刚蒙蒙亮,医院的食堂就送来早餐。依旧是馒头、鸡蛋和豆浆,可今天的早餐里,多了几个小小的红包。后勤组的王师傅笑着说:“同志们,大年初一,一点心意!祝大家新年快乐,平平安安!”红包里没有钱,只有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武汉加油,医护人员辛苦了”。张磊捏着那张纸条,心里暖暖的,疲惫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大家围在走廊里,快速吃着早餐。赵刚拿着一个馒头,咬了一口,突然说:“我女儿今天也该上网课了,临走前她跟我说,要好好学习,等我回去给她当老师。”提到女儿,他的眼神里满是温柔。“我儿子才三岁,还不知道什么是疫情,只知道妈妈去武汉打仗了。”旁边的一位女护士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他昨天给我发语音,说妈妈是超人,要打败怪兽回家陪他。”
张磊听着大家的话,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逆行而来的医护人员,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牵挂着他们的家。他们中有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有孩子还在襁褓中的父母,有即将退休的老医生,可在疫情面前,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冲锋在前,把个人的安危和家庭的牵挂,都抛在了脑后。
吃完早餐,张磊刚回到重症监护室,就接到了院长的通知:“张磊,马上到会议室开会,有紧急任务。”他快步跑到会议室,里面已经坐满了人,院长、解放军医疗队的领导,还有各个科室的负责人。桌子上放着一份文件,标题赫然写着“关于组建方舱医院支援队的紧急通知”。
“同志们,”院长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异常坚定,“随着疫情的发展,确诊患者越来越多,现有定点医院的床位已经严重不足。国家决定在武汉建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缓解定点医院的压力。现在,需要从我们医院抽调一批医护人员,组建支援队,前往方舱医院开展工作。谁愿意报名?”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方舱医院条件简陋,患者数量多,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也更高。张磊没有丝毫犹豫,举起了手:“我去!”他的声音刚落,身边的赵刚、小林,还有很多同事,都纷纷举起了手。“我去!”“我也去!”“算我一个!”响应声此起彼伏,回荡在会议室里。
院长看着大家坚定的眼神,眼眶有些湿润:“好!同志们,我代表医院,代表武汉人民,感谢你们!你们都是英雄!支援队由张磊同志负责,今天上午十点出发,前往武昌方舱医院。后勤组会给大家准备充足的防护物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散会之后,张磊立刻开始收拾东西。他从应急背包里拿出一件干净的衣服换上,又把口罩、消毒湿巾等防护用品塞进包里。小林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香囊:“张医生,这是我妈给我做的,里面装着艾草和藿香,说能驱邪避秽。我给你也带了一个,你带上吧,保佑你平安。”
张磊接过香囊,一股淡淡的草药味扑面而来。他把香囊挂在脖子上,轻声说:“谢谢你,小林。我们一起平安回去。”小林用力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
上午九点半,支援队的五十名医护人员在操场集合。每个人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脸上看不清表情,只能从眼神里看到彼此的坚定和不舍。院长亲自来为他们送行,他挨个和大家握手:“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方舱医院的工作任务艰巨,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我们在后方等着你们凯旋!”
“请院长放心!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大家齐声回应,声音洪亮而坚定。
十点整,支援队乘坐的大巴车准时出发。车子缓缓驶出医院大门,张磊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往日繁华的街道,此刻空空荡荡,只有偶尔驶过的防疫车辆和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路边的商铺都关着门,门口贴着“暂停营业”的通知,只有少数几家药店还在营业,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车子驶过长江大桥,江面雾气氤氲,看不到一艘船只。张磊想起了平时的长江大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现在,却只有他们这几辆支援方舱医院的大巴车在行驶。他掏出手机,拍下了空荡荡的长江大桥,配文:“逆行之路,虽艰必行。武汉,我们来了!”
大巴车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终于抵达了武昌方舱医院。这里原本是一座大型体育馆,经过紧急改造,变成了一座能容纳两千多名患者的方舱医院。体育馆的入口处,挂着醒目的横幅:“武昌方舱医院,生命之舱,希望之舱”。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有的在引导患者入住,有的在布置床位,有的在喷洒消毒水。
张磊带领支援队的队员们,快速熟悉方舱医院的环境。方舱医院里,一张张病床整齐地排列着,每张病床旁都配备了床头柜、氧气瓶和基本的医疗设备。中间的通道宽敞明亮,两旁挂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和横幅,上面写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一定能赢”等标语,给这个冰冷的临时医院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大家听着!”张磊站在队员们面前,声音洪亮,“我们的任务是负责A区的两百名患者,主要工作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放药品、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这里的患者都是轻症患者,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加重的情况,要立刻上报,及时转运到定点医院。同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不能出现任何意外!”
“收到!”队员们齐声回应,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张磊和赵刚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小林和其他护士负责发放药品和物资。A区的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虽然戴着口罩,脸上却没有太多的焦虑,有的在看手机,有的在看书,还有的在互相聊天。
“医生,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一位年轻的患者看到张磊,笑着说,“我相信有你们在,我们一定能早日康复。”张磊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要好好休息,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
就在这时,一位女患者突然举手:“医生,我有点头晕,还有点喘不上气。”张磊立刻走过去,拿出体温计给她测体温,37.8℃,又用血氧仪测了血氧饱和度,92%。“别担心,可能是有点疲劳。”张磊轻声安抚她,“你先躺下休息一会儿,我给你开点药,要是症状没有缓解,一定要告诉我。”
忙到下午三点,张磊才有空歇口气。他靠在墙角,摘下护目镜,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护目镜上的水雾已经凝结成了水珠,顺着脸颊流下,在防护服上留下一道道痕迹。他拿出手机,想给陈慧报个平安,却看到了很多未读消息。有妻子发来的,有母亲发来的,还有很多朋友发来的祝福和关心。
陈慧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乐乐正在家里的阳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国旗,大声喊着:“武汉加油!爸爸加油!中国加油!”视频的最后,陈慧对着镜头说:“磊子,我和乐乐都很好,你在方舱医院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回家,一起看春天的樱花。”
张磊看着视频,眼眶瞬间湿润了。他想起了武汉的樱花,每年三月,武大的樱花都会如期绽放,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他相信,等这场疫情过去,武汉的樱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绚烂,这座城市也一定会重新恢复往日的繁华。
他给陈慧回复了一条微信:“慧慧,我很好,你和乐乐放心。方舱医院的患者都很乐观,我们的工作也很顺利。等疫情过去了,我一定陪你和乐乐去看樱花,去吃热干面。”
刚发完微信,就听到小林的呼喊:“张医生!有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了,只有89%!”张磊立刻收起手机,快步跑了过去。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此刻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张磊立刻给他测了血压和心率,血压100/60mmHg,心率120次/分。“立刻上报!准备转运!”张磊大喊道,一边给患者吸氧,一边安抚他的情绪,“别害怕,我们会立刻把你转到定点医院,那里有更好的治疗设备和医生。”
很快,转运救护车就到了。张磊和赵刚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患者抬上救护车。看着救护车呼啸而去,张磊松了口气。他知道,在方舱医院,这样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傍晚时分,方舱医院里响起了歌声。一位患者拿出手机,播放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很快,越来越多的患者跟着一起唱了起来。歌声悠扬而坚定,回荡在整个方舱医院里,驱散了疲惫和焦虑,带来了力量和希望。张磊和队员们也跟着一起唱,歌声里,每个人的眼神都变得更加坚定。
晚上八点,张磊和队员们轮流休息。他躺在临时搭建的行军床上,却毫无睡意。他想起了今天一天的忙碌,想起了方舱医院里乐观的患者,想起了逆行而来的同事们,想起了家里的妻子和儿子。他知道,这场战斗还很漫长,还有很多困难在等着他们,可他却不再感到迷茫和恐惧。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千千万万的同胞在支持着他,有无数逆行者和他并肩作战。
窗外的夜色依旧浓重,可方舱医院里的灯火却愈发明亮,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逆行之路。张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武汉樱花绽放的景象,浮现出家人团聚的笑容。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迎来胜利的曙光。而那些逆行的背影,也终将被历史铭记,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