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康元年,魏主曹奂亡;太康四年,吴主孙皓亡,太康七年后汉刘皇帝禅亡。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之一统。
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建立离不开士族官僚的支持,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王朝得以维持统治的重要阶级基础。
然而,晋武帝司马炎深知士族作为特权阶级,其强大的势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如果任由其不断扩张和膨胀,将会对司马氏政权构成潜在的威胁。毕竟,他自己就是通过“禅代”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对于阶级势力过于强大所带来的危机有着深刻的认识。
此外,晋武帝还认为曹魏政权之所以不能长久,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他担心类似的情况会在西晋重演,因此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平衡士族的势力,并加强宗室的力量,以确保司马氏政权的长治久安。
基于这些原因和考虑,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泰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咸宁二年公元二七七年,晋武帝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个能够藩屏帝室的皇族势力,用以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赋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如裁撤州郡武备,并允许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军队的权利,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等。尤其是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这一点弊端最严重,因为一旦参与政务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与出镇的藩王相勾结,势必会破坏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营机制和运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国自备军队作为的后防屏障,势必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动荡。从这些地方来看,晋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八王之乱之时。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段氏鲜卑来对付成都王司马颖。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也为之断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