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风波尘埃落定,“少年天子”平定叛乱、肃清奸佞的消息传遍京城,百姓自发上街欢呼,连市井间都传唱着宋亚轩改编的赞歌。御书房内,七人却未敢松懈,案上堆满了各地奏报,新政的蓝图正待落笔。
“吏治整顿必须先行。”丁程鑫指着吏部递来的官员考核名单,“之前的考核制度太模糊,容易滋生腐败,我们得搞一套‘量化评分’标准。”他拿起笔,在纸上划出“政绩、民生、廉洁”三个维度,“每一项都定具体指标,比如民生项,就看辖区内流民安置数、农田开垦亩数,每月上报,年终汇总,不合格的直接罢免。”
马嘉祺接过话头,目光落在农桑奏报上:“农业是根本。北方旱灾刚过,土地肥力不足,南方又常遭水患。我想推行‘分田轮作’和‘水利互助’制度——让百姓将土地分成几块,轮流耕种休养,同时组织各村联合修水渠,官府提供农具和种子补贴。”
“我来负责农具改良!”刘耀文眼睛一亮,想起现代见过的简易农具图纸,“之前在御花园种菜时,我就觉得古代的锄头、犁太费力,我们可以画新图纸,让工部打造曲辕犁和龙骨水车,效率能提高不少。”张真源立刻补充:“我可以去民间调研,看看百姓最需要什么样的农具,还能教他们新的种植技巧,比如蔬菜大棚的简易做法,冬天也能种出青菜。”
严浩翔则将目光投向商业与财政:“之前权臣垄断盐铁经营,导致物价混乱。我们可以放开部分盐铁经营权,引入‘竞价机制’,让商户公平竞争,同时设立‘市舶司’,鼓励与周边国家通商,增加国库收入。”他顿了顿,又道,“还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避免地方官员从中克扣,让百姓交易更方便。”
贺峻霖发挥创意,拿出一本画满图案的小册子:“我想在全国推广‘简易识字课本’。把常用字配上图画和口诀,让私塾先生教给百姓,尤其是孩童。只有百姓识字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政令,也能培养更多人才。”
宋亚轩则关注文化与民生:“我们可以在京城和各州府设立‘惠民戏台’,每月定期演出,既唱改编的正能量歌谣,也演反映百姓生活的小戏,既能安抚民心,也能传播新的观念,比如男女平等、邻里互助。”
新政推行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守旧老臣以“祖宗之法不可违”为由,多次在朝堂上反对,地方官员也因习惯了旧制,执行新政时消极怠工。
丁程鑫与马嘉祺商议后,决定“恩威并施”。一方面,他们亲自下旨,表彰积极推行新政的官员,给予升职加薪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消极怠工、阻挠新政的官员,直接派御史弹劾,情节严重者就地免职。为了让百姓理解新政,七人再次微服出巡。在北方灾区,他们看到百姓用新的农具开垦土地,水渠蜿蜒流过田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南方集市,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让交易井然有序,商户们对“市舶司”的设立充满期待;在乡村私塾,孩童们跟着先生念着简易识字课本上的口诀,声音朗朗上口。
有老臣私下找到丁程鑫,忧心忡忡地说:“陛下推行的新政,太过激进,恐会动摇国本。”丁程鑫却笑着反问:“国本是什么?是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繁荣昌盛。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改变一些旧制度,又有何不可?”
老臣沉默良久,最终躬身行礼:“陛下深谋远虑,老臣自愧不如,愿全力支持新政。”
数月后,新政的成效逐渐显现。国库充盈,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贸易也日益繁荣。各地奏报喜报频传,连之前反对新政的官员,也纷纷上奏称赞新政的好处。
御花园的菜园里,七人再次围坐在一起。看着满园的瓜果蔬菜,听着殿外传来的百姓欢笑声,张真源感慨道:“没想到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个王朝,真的在我们手中变得越来越好。”
宋亚轩拿起一个番茄,递给众人:“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很多想法要实现。比如修建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书;比如改善交通,让各地的货物能更快地流通;比如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体系,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丁程鑫望着天边的落日,眼中充满了坚定:“无论前路有多少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继续以少年之姿,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让这个王朝,因我们而更加辉煌。”
夜色渐浓,御书房的灯火再次亮起。七道身影围在案前,继续商议着未来的治国方略。他们知道,前路依旧漫长,但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是时代少年团,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更是这个时代的守护者。